太学是汉代最高等级教育机构,全盛时期有三万太学生,不仅为朝廷培养优秀人才,宣扬文化,更是朝廷的舆论前沿,党人们清流宦官集团们务求抢占的舆论阵地。
太学自建立之初便以诗、书、礼、易、春秋每经置一博士,故称五经博士,分经教授弟子,员额在十人到三十人之间不等。
太学博士作为一派的顶尖者,无不是编撰著述、为天下诸儒之表。
这些太学博士们,不说五经皆通,但至少也是一派之中的大佬,这在过去百十年里,都已经形成了朝廷法度,不能轻易偏移。
刘辩想从太学开刀新教育体制的想法,在庞大的阻力之下,也只能暂时作废。
太学自光和年王芬动乱,白衣人出入宫禁以来,地位就已经隐隐在洪都门学之下,如今北方三州定下了大有的章程,具体的利益划分只需要他们自己商定就行,太学这个部门就成了他们眼中的香饽饽。
弘农杨氏、扶风马氏,就连一直攀附皇帝的曹氏一族,都在为此事奔走,都想要成为太学里那个博士之一。
而这种情况下,就属太常跑的最勤快了。
太常署除了负责祭祀社稷、宗庙和朝会礼仪以外,还掌管着太学,以及博士和博士弟子的考核荐举,所以太常又是培养、拔擢通经学的人才为官的重要机构。
只是自从中平六年当今即位以后,太常就已经在名存实亡的边缘了。
太常自然也就失去了考核博士,拔擢官吏的职能,成了一个徒有清名而无实权的官职。
太常自然不愿意在太常的位置上被边缘化,所以无论是为了背后代表的士族团体,还是为了个人的权势,他都要极力促成太学的重兴。
只有这样,太常卿手头的权力才会增加,属于关东士人行列的士人们才能借此恢复一些实力,在士人与天子的争斗里占据一席之地。
当然,按照刘辩的意思,是要把太学要与后世的大学建设成一样,行政与教学分开。
太学博士等人只负责教学门生,钻研学术,而太学仆射与学监等人只负责行政管理,监察审批,行同某某书记。
二者互不干涉,互不统属,行政与教学分开,虽然这会导致一定程度的学术腐败和官僚化,但却能把握住大方向,及时遏制不好的态势出现。
此外,刘辩还打算在太学分五经教学的基础上引进必修与选修、主修与辅修,推行各种教学内容。
在太学除了学习必要的儒家经书以外,还有由刘辩指定的如汜胜之书、夏小正之类的农书、以及算术、律法之类的书籍当做官方教材来学习。
不仅如此,还要将他们彻底纳入考核为官的范围。
这一点,在考举之中就有所体现,众人明白这是天子的意志,所以也愿意以此为条件,退让一步,与刘辩做一个利益交换。
刘辩需要答应的就是将众多家族中的大儒们扔进太学。
按刘辩的设想,朝廷今后除了征辟,察举以外,还要多加一条仕进之途。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