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大龙和郭少维分析在家乡创业的事情,到底在哪个行业里开始他们的事业。
南乡县传统产业是茶叶、食用菌、生猪养殖、种烤烟,简称:茶、菌、猪、烟。
茶叶是南乡县传统农业,丘陵地区普遍种茶,靠近山区的人民以种茶为生。但是经过这么多年发展,茶叶在当地陷入一种怪像,种茶的不卖茶,卖茶的不种茶。
茶农只出售新鲜茶叶,茶厂把茶叶收回来加工成干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各种中小茶厂被一步步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几家规模比较大的几家茶企。
“想在多如牛毛的茶贩子手中做茶生意,有点难。”郭少维说。
盖大龙赞成郭少维的观点。
种植食用菌和种植烤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的土地,前期投入很大。本地也有几家规模比较大的食用菌企业。烤烟则是农户以家庭为单位,政府补贴,多则上百亩,少则十几亩。
“这两个行业都不适合我们干的,这些种植要地方,还要劳动力,投资又大。”郭少维说。
盖大龙点头默许。
至于生猪行业嘛,当地有老话“家有千万,带毛的不算。”说的就是养殖业风险大,一旦遭遇瘟疫和市场波动,常常是血本无归。
这个行业也不适合。
两人商量来,商量去,又结合过年这几天到处走走看看的情况,盖大龙建议“看远不如看近,做生不如做熟”,与其到处找合适的产业,不如在本村的传统行业里发掘。
盖士村传统的产业是做豆腐的。
人生有三苦:“乘船、打铁、做豆腐”。盖士村有30年做豆腐的经验,从上世纪0年代开始,陆陆续续有人家做豆腐,一家看一家,一家学一家,从开始的几家到后来的上百家,盖士村总共才200多户人家,有一半的人家都是在做豆腐生意。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这世纪初的前十年做豆腐成为盖士村村民主要的行当。他养活了盖士村一半的人口,供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大学生。勤劳朴实的盖士村村民将他们的聪明才智把做豆腐做成了一条产业链。
做豆腐会剩下的豆渣用来养猪。女人卖豆腐时捎带上当地的时令蔬菜,男人做豆腐、种菜、喂猪,女人卖豆腐、卖菜。一年下来全家的开销除过,还略有盈余。
最近这几年,随着老一辈的老去,年轻人都外出打工,老一辈的人做豆腐的越来越少,只剩下三、四户人家在做。种菜的也少了,与种地、种菜收益低相比,打工来钱更快、更直接,所以年轻人都不做了。
当盖大把做豆腐的想法说出来时,郭少维第一个不同意,他觉得年轻人做豆腐没前途,做不大。盖大把他的计划详细讲给郭少维。
前期主要做豆腐干,不做新鲜豆腐。一来做新鲜豆腐会挤占本村现有豆腐作坊的生存空间,其次新鲜豆腐的市场没有开发好前,大量做新鲜豆腐不容易保存。
做豆腐干的话,就可以采用流水线来做,不受销售时间的限制,工厂做好成品,存放在仓库内,再向经销商发货。
等到有一定市场分额生意稳住之后,在开发新鲜豆腐,和其他豆制品。整个产品必须保持最关键的几个品质节点,就是石磨磨豆浆、铁锅煮浆,浆水点浆。
现在市面上卖的豆腐干都是用电磨磨黄豆的,缺少石磨的香味;在煮豆浆时,别的工厂用的是夹层锅和电热锅煮浆,这样没有铁锅柴火煮的香;别的工厂点浆是用的石膏,盖士传统工艺是用浆水。
两人商议定后,就做施工预算。同时盖大龙也去找二舅张起安商量技术上的事情。
张起安听大龙说要在家做豆腐,一个劲的反对。
“上了大学回来做豆腐,你也不怕别人笑话?”
“二舅,我才不怕,穷我都不怕,我还怕人家笑话。”
“做豆腐很辛苦的,早上三点起来,忙到晚才能休息。”
“二舅,我开始只做豆腐干,就像我们在外打工,在厂里上班一样,7点开始做,到下午5点就结束了。”
“这样子,你要请人做的话,就不划算了。人工成本就高了。”
“二舅,刚开始就是自己做了,忙不过来再请人,我这边找您就是想让您给把技术关。”
“我跟你舅母,做了三十几年豆腐,做这个是没问题的,你要做豆腐干我这个不长做。不知道有没有把握。”
“二舅,您要对我有信心呀,我之前在云南做果脯产品,后期的烘干技术和调配,我熟的很,您只需要帮我把关好做豆腐的技术,其他的就交给我吧。”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