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包拯的意外发现,刘关张觐见汉帝!
包拯和公孙策来到西凉军临时营地,在朱雀的令牌下,统帅‘王方’竟亲自接待他们,一路陪伴着他们进行走访调查。
包拯和公孙策先是搜查了牛辅等将的遗物,但并没有什么发现,然后向张济侄儿张绣、李傕麾下徐晃等相关人员,询问细节。
张绣、徐晃等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并没有有用的价值。
包拯和公孙策两人,没有发现什么矛盾点和漏洞,西凉军这边连一丝线索都没有找到。
“牛辅等将的日常行程如何?有没有与其他人产生关联?这些人中有可疑人士吗?”
包拯扩大询问范围,当初西凉军分裂南、北,现在则向南军等将士询问细节,看看能否找到什么突破口。
“他们一直都在军营中,且因为京师变故,不敢擅自离开,生怕落单后被各个击破,除了西凉军营地内的将士外,应该没有与其他人产生纠葛。
“不过之后西凉军分裂,我们率南军驻扎北军五校驻地,这期间牛辅等北军将士有没有异常,我们就不得而知。
“就好像许攸什么时候出现在牛辅营中,我们就一无所知了。”
徐荣回答了包拯的问题。
两人如今还没有赴任,就算赴任,包拯是廷尉左平、公孙策是都官从事,也不用‘王方’和徐荣亲自接待,好像跟班小弟似得。
但两人看的并非是包拯和公孙策的面子,而是他们背后的锦衣卫指挥使朱雀,以及更背后的陛下!
包拯和公孙策是查找“印玺丢失之案”的办案人员,而印玺事关国体,他们不敢怠慢!
“牛辅等将的踪迹很简单,崇德殿废立风波后,就一直驻扎在北邙山的西凉军营地,似乎没有与人产生交集,暂时没有发现可疑之处!”
包拯心下有些失望,做出了总结。
因为牛辅等将的表现,相当于一个“宅男”,而他们对西凉军营地已经地毯式搜查,一无所获,陷入僵局了。
可就在此时,伪装成‘王方’的白虎,想了想后说道:
“军营重地,闲杂人等不得靠近,牛辅他们虽然没有离开营地,但严格来说,还是有可能与人产生交集的。
“人有三急——急功、急利、急色,牛辅时常会召怡红院的姑娘来相会,这也是他联络西凉军高层的手段,大家坦诚相见,称兄道弟。
“嗯,我对此深表谴责!不过牛辅一直留恋温柔乡,估计是董卓的女婿不好做,只能找野发泄了。
“当时对我出手的时候,就是利用怡红院的姑娘,对我施展美人计,幸好我是正人君子,没有上当受骗,不然可能要阴沟里翻船了。
“事后那几个姑娘我们还送回去了,顺便将牛辅那厮的欠账结了!真他妈是人渣,这种事情还能赊账?!提上裤子就不认人了?!”
‘王方’对牛辅破口大骂,因为两人关系好时,牛辅时常请他留恋温柔乡,都是牛辅付钱。
他还感叹牛兄弟大方,谁知道全他妈是赊账,最后还都要他来结清。请客大方的是牛辅,最后结账的却是他。
“怡红院……的姑娘?”
包拯和公孙策对视一眼,这个地方他们很熟悉,倒不是他们去过,而是他们听太学院一些士子讲过。
怡红院属于青楼,而不是妓院,这里的女性称为清倌人,卖艺不卖身,最受文人墨客流连所在,青楼女子多是才女,琴棋书画、诗词歌赋样样精通。
对于那些文人墨客而言,他们饱暖思隐语,可不仅仅只是为了发泄,而是讲究一个天人合一、阴阳和合、水乳交融的那种情感投入。
因此文人墨客、才子书生,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才华来打动清倌人,引为入幕之宾。卖艺不卖身,但自愿献身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对那些青楼女子而言,她们也很懂得抬高身价,因而对满腹诗文、锦绣文章的才子尤为青睐,可能一手诗词歌赋,就能令她们自愿献身。
当然更多的清倌人,则是吊着才子的胃口。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她们很懂得男人的心理!
包拯疑惑问道:“怡红院不是属于青楼吗?还能外召到军营中……发泄?!”
听‘王方’描述,这不像是清倌人,反而是寻常的妓女。
然而‘王方’却一脸“你是初哥”的不屑表情,旋即为包拯解释起来了:
“青楼中除了清倌人,也有红倌人,青楼用清倌人吊着那些舔狗们。又用红倌人给一些甜头。这才是长远的发展,有利于青楼的良性循环。
“就算是清倌人,你们真以为她们卖艺不卖身?不过是哄抬比价,她们不需要庸俗的铜钱,而是要名声、要情感,甚至她们比不少穷书生还有钱……”
‘王方’顿时津津乐道起来,但听得出来他语气中有些酸涩,显然属于那种求而不得、又日思夜想的“舔狗群体”,这就是在自我介绍啊!
包拯和公孙策对视一眼,心下都有些无语!
‘王方’刚才还说自己是“正人君子”,这怎么看都不像吧?!
而且,他们昨夜通宵达旦浏览情报,也看过牛辅利用美人计对付‘王方’,如果不是大军来得及时,他早就命丧黄泉了!
看到包拯和公孙策狐疑的眼神,‘王方’这才意识到什么,赶紧收尾,旋即掩耳盗铃的说道:
“嗨,这都是我从别人那里听来的!我个人对此深表谴责!”
“咳咳。”
包拯轻咳一声,旋即问道:“我们想去怡红院走访调查一下,当初那几位姑娘叫什么名字,你还记得吗?如果有牛辅召来的姑娘名单就最好了。”
“萍水相逢,不谈感情。”
‘王方’害怕包拯听不懂,直白的说道:“事后是路人,因此不问姓名!不过她们都有个共同点,好赌的爹,生病的妈,求学的弟弟,和懂事的她!
“当初那位服侍…咳咳,陷害我的姑娘,我记得她叫小红,自称从小被好赌的爹抵押给赌坊,后更是被卖入怡红院之中,凄苦一生,眼中都是灰色……”
……
包拯和公孙策,及两位锦衣卫护卫,从西凉军营地离开。
这一次走访调查,没有太大收获。
收获最多的就是‘王方’关于怡红院的知识,令懵懂的两人忽然感觉长大了。
“怡红院怎么也不可能与印玺牵连上吧?”公孙策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包拯点了点头,旋即又摇头说道:
“不管有没有可能,仔细排查任何的细节,总会寻找到蛛丝马迹的。
“万一牛辅等将与那些姑娘……咳咳,深入交流的时候,不知不觉中透露了什么只言片语呢?
“我们不能放过任何的可能,哪怕这个可能有些荒谬,说不定都是突破口!”
公孙策颔首。
…
两人和两位锦衣卫,回到了洛阳城,意外遇上了一支队伍,在禁卫军、锦衣卫的清道下,快马加鞭向着皇宫而去。
包拯和公孙策等四人立刻闪到偏道上。
队伍中有一位双耳垂肩的、一位面若重枣,髯长二尺的、一位燕颔虎须,豹头环眼的、一位浓眉大眼,阔面重颜。
一看就知道是刘备、关羽和张飞三兄弟,以及赵云等将,入京汇报昨夜之战,同时负荆请罪。
因为汉帝口谕他们入京后第一时间入宫,因此禁卫军和锦衣卫为他们开道,不是拱卫刘关张赵等将,而是避免耽误了陛下的时间!
在队伍之中,他们甚至看到了朱雀这位指挥使。朱雀显然也发现了他们,策马奔腾的时候,余光扫来,只是微微颔首,并没有逗留。
“看来是陛下急招刘备等将觐见。”
包拯望着刘关张赵等将入京后,皱眉严肃道:
“刘备他们入京,意味着关东诸侯溃败,关东门户已经被京师部队打通了。
“敌人若是想要运输印玺,有很多种办法,而我们连蛛丝马迹都没有找到。”
…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们不可能让陛下下令封锁关东门户。
“印玺需要寻找,但京师的物资也需要运输,来往的商路需要畅通,生活也需要继续。”
公孙策想要安慰包拯,至少不管他们能不能找到印玺下落,都已经提前得到陛下的赦免了。但想了想后,这不过是一种自欺欺人罢了!
印玺关乎国体,若是流失地方,将引发天下动荡,身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准则的读书人,他们会因为自己的无能而自渐形秽!
包拯闻言后,神色凝重的叹了口气。
等到刘关张队伍远去后,街道上再次恢复热闹,但主道上却鲜少有人。因为那是属于马车和马匹奔腾的道路,车道与人行道井然有序。
…
包拯和公孙策先去部门赴任,包拯得到了“廷尉左平”的官印文书,公孙策得到了“都官从事”的官印文书证明,旋即去锦衣卫报道。
他们此次主要负责“印玺丢失之案”,锦衣卫官署乃总指挥部,他们既是协助锦衣卫调查,也是被锦衣卫借调的官员。
这些公卿部门的官署都在一片区域,就是大汉皇城东南角,耗门和开阳门附近。
城东是“马市”,买卖租借马匹所在,他们就是在这里租借交还马匹的。
城南是“南市”,这属于洛阳最繁华的综合集市,相当于未来的中央商务区cbd。他们此次调查的怡红院,就在南市中。
南市再往南,就是“三雍”所在,即皇帝祭天祭祖的“明堂”、大汉第一学府“太学”、大汉国家天文台“灵台”。
大学城、中科院、中央商务区、4s店、以及三公等公卿部门官府机构,构成了京师最豪华的高档商业圈。
算上城西上西门和雍门之间的“金市”,这就是大汉的“工商业区”,嗯,属于皇宫、皇城内城的达官权贵、以及外国使者消费所在。
…
包拯和公孙策回到锦衣卫官署,准备申请“调查怡红院”的调查令。
怡红院可以开在南市这等高档商业圈,且受到士子名流、文人墨客青睐,不用想也知道背景深厚。
包拯和公孙策为了避免麻烦,还是提前做好准备。而锦衣卫的身份,无疑就是最佳的挡箭牌。
当然就算是锦衣卫,也不可能无故叨扰民生,说不定还会被御史言官弹劾,有一个调查令是最稳妥的措施,加上他们廷尉左平、都官从事身份。
可保万无一失!
不过他们四人刚刚回到锦衣卫官署后,却意外得到了一个收获。
有一名面带侠气、气宇轩昂的锦衣卫过来告知:
“包左平、公孙从事,朱雀指挥使让我们调查的行军记录、相关人员的文字记录,已经顺利完成了,伱们是否需要立刻过目?
“且当日参与追捕袁基的锦衣卫和玄甲军将士,就在锦衣卫官署中,你们还需要进行当面询问吗?”
…
“锦衣卫的办事效率真高!”
包拯对着这名面带侠气的锦衣卫拱手道:“烦请兄弟带路,我们需要查看文字记录,也需要对相关人员进行当面询问!”
这名锦衣卫点点头,在前方带路。
包拯得到了文字记录,同时也看到了当日参与追捕袁基的锦衣卫和玄甲军将士,总计有一百零七人。
他们仔仔细细询问细节。
最后。
经过文字记录和他们的仔细询问,包拯和公孙策发现了一个疑点!
包拯指着堪舆图中一角,皱眉严肃问道:
“这一片区域有详细的区域图吗?是在南市哪里?都有什么建筑?我看你们的行军记录,在这里出现了交叉,是不是往返多次了?”
锦衣卫和玄甲军将士一看,不少人回想起来:
“对!我们在这里追丢了袁基,一直在四周排查,但最后是另一条街道的弟兄们发现袁基的踪迹,警报后我们立刻包围上去……”等到锦衣卫将详细的区域图拿来后,包拯和公孙策抬眼一看,直接被一个建筑吸引了目光——
怡红院!
包拯和公孙策对视一眼,不知是不是错觉,包拯的脸上露出了一丝笑容!
巧合吗?
也许吧!
但对侦查和探案嗅觉灵敏的包拯而言,却从中嗅到了一丝“蛛丝马迹”的味道!
他们不怕千丝万缕的线索复杂难辨,就怕毫无头绪、大海捞针!
而现在,这个怡红院,给了他一种“头绪”。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