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已经不可能完全信任长孙无忌了,而长孙无忌,也不可能完全投靠太子。
长孙无忌心中一喜,连忙说道:“殿下放心,臣定会全力配合殿下。新政乃利国利民之良策,臣岂会阻拦。日后辽东事务,殿下若有指示,臣必定听从。”
长孙无忌表面上态度诚恳,心中却也在盘算着如何在李承乾的阴影下,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倒不是说要助力陛下压制太子,而是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太子跟陛下的缝隙间,得到属于自己的权势。
李承乾微微点头:“既然如此,舅舅便先说说对新政的看法吧。孤也想听听舅舅的见解。”
长孙无忌知晓,这个回答很重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太子的表态。
思索片刻后开始讲述道:“殿下推行的整治百济贵族之策,虽能削弱旧势力,为新政推行扫除障碍,但也需注意分寸。”
“部分贵族在百济经营多年,根基深厚,若处置过当,恐引起反弹。可适当给予他们一些出路,让他们为新政效力,如此既能分化他们的势力,又能为朝廷增添助力。”
百济不能向高丽那样一顿乱杀了,因为辽东一统,迎来和平,休养生息才是王道。
李承乾点头道:“舅舅所言有理。孤之前确实有些操之过急。不过,那些罪大恶极的贵族,孤绝不姑息。”
李承乾认可了长孙无忌的建议,但也表明了自己的原则。
长孙无忌接着说道:“兴办教育一事,意义深远。但在推行过程中,不可过于强迫百姓。”
“可先在城镇设立学堂,以优厚待遇吸引师资,待做出成效,让百姓看到读书的好处,自然会主动送子女入学。如此循序渐进,方为稳妥。”
李承乾笑道:“舅舅考虑周全。”
长孙无忌继续说道:“至于鼓励开荒政策,殿下此策甚好,能极大地促进农业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需加强监管,防止有人借开荒之名,侵占百姓良田,或从中谋取私利。”
李承乾点点头,这个问题已经出现了。
巨大的利益促使下,总有不怕死的人。
在推行开荒的情况中,有一批官员暗中私扣,贪腐田产。
李承乾神色凝重:“舅舅提醒得是。孤已责令各地官员加强监管,若有违者,严惩不贷。只是,如今监管力度仍需加强,舅舅可有良策?”
长孙无忌道:“殿下可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选拔清正廉洁之人,不定期巡查各地开荒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以儆效尤。”
李承乾拍手称赞:“好主意。孤这就安排下去。舅舅,有你相助,孤推行新政便更有信心了。”
李承乾表面上对长孙无忌的建议表示赞赏,心中却也警惕着长孙无忌借此扩大影响力。
长孙无忌连忙躬身道:“殿下谬赞,臣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能辅佐殿下成就大业,乃臣之荣幸。”
李承乾又道:“舅舅,如今辽东虽已平定,但周边局势仍不容乐观。孤打算加强军事防御,确保边疆安稳。舅舅对此有何看法?”
李承乾试图通过军事话题,进一步试探长孙无忌的立场。
长孙无忌道:“殿下此举极为明智。辽东地处边陲,战略位置重要。加强军事防御,不仅能抵御外敌入侵,还能震慑周边各国。殿下可在边境要地修筑堡垒,增设烽火台,加强巡逻。同时,选拔优秀将领,训练精锐之师,提升军队战斗力。”
长孙无忌的回答中规中矩,既表达了对李承乾军事计划的认可,又没有过多涉及具体的权力分配。
最主要的是,长孙无忌明白,兵权这块,恐怕是太子的红线。
李承乾微微点头:“舅舅所言极是。只是,这军事防御所需的粮草、兵器等物资,耗费巨大。孤正为此事烦恼,舅舅可有良策?”
李承乾抛出一个难题,想看看长孙无忌如何应对。
长孙无忌心中一动,他意识到这是一个获取权力的机会。“殿下,此事确实棘手。臣以为,可在辽东设立专门的军需供应机构,统筹管理粮草、兵器的生产与调配。臣愿意为殿下分忧,亲自负责此事,确保物资供应充足。”
长孙无忌主动请缨,试图借此掌控部分军事后勤权力。
李承乾心中冷笑,他自然明白长孙无忌的心思。“舅舅愿意为我分忧,孤感激不尽。”
“只是,此事关乎重大,还需从长计议。孤听闻,最近朝中对孤在辽东的举措,颇有微词。”
“舅舅久在朝中,想必知晓一二,不知舅舅有何看法?”
李承乾巧妙地转移话题,将矛头指向朝中的舆论,同时也暗示长孙无忌,自己对朝中局势并非一无所知。
长孙无忌心中一凛,他没想到李承乾会突然提及此事。“殿下,朝中确有一些不同声音,但大多是对辽东局势的担忧,并非针对殿下。臣以为,殿下只需将辽东治理得井井有条,让陛下看到成效,那些声音自然会消失。”长孙无忌试图淡化朝中的反对声音。
李承乾微微皱眉:“舅舅所言虽有理,但孤总觉得背后有人在推波助澜。舅舅在朝中人脉广泛,还望舅舅能帮孤查明真相。”
李承乾将查明真相的任务交给长孙无忌,想借此牵制。
长孙无忌无奈点头:“臣遵旨。殿下放心,臣定会尽力查明此事。”
李承乾接着说道:“还有一事,舅舅。孤听闻,父皇有意削减孤在辽东的兵权。舅舅,你说父皇此举是何用意?”
李承乾目光紧紧盯着长孙无忌,试图从他的反应中找到答案。
此兵权非彼兵权,而是大唐朝廷认可的兵权。
当然,李承乾要招兵买马,多少兵力也是他自己说了算。
只是以此为借口,看长孙无忌怎么回答。
这无中生有的话,长孙无忌心中暗惊,他没想到李承乾会如此直接地提及此事。
“殿下,陛下此举或许是出于对全局的考量。如今辽东已平,陛下可能认为无需如此庞大的兵力驻守。”
“但殿下放心,臣定会为殿下传信,说明辽东局势的复杂性。”
长孙无忌试图在李承乾和李世民之间周旋,既不得罪李承乾,又要维护李世民的权威。
李承乾冷笑一声:“父皇此举,恐怕不只是为了辽东局势吧。舅舅,你我都清楚,权力这东西,一旦失去,再想夺回就难了。孤在辽东苦心经营,为的就是能为大唐守好这片疆土,可父皇却.”
李承乾故意没有说下去,但他的不满已经溢于言表。
长孙无忌赶忙说道:“殿下切勿多想。陛下对殿下的功绩还是认可的。只是,陛下身为一国之君,需考虑的事情众多。”
“殿下不妨主动向陛下表明忠心,同时展示辽东的治理成果,或许能打消陛下的顾虑。”
长孙无忌试图安抚李承乾,同时也提醒他要注意与李世民的关系。
李承乾微微点头:“舅舅说得对。孤确实该找个机会,好好向父皇表表忠心。”
“只是,孤担心,即便孤表明了忠心,父皇还是会对孤有所猜忌。舅舅,你说孤该如何是好?”
李承乾再次向长孙无忌请教,试图从他那里获取更多应对李世民的策略。
长孙无忌思索片刻,说道:“殿下,陛下最看重的是江山社稷的稳定。殿下可在辽东推行一些对大唐有利的政策,比如加强与内地的贸易往来,促进文化交流等。”
“如此,既能让陛下看到殿下对大唐的贡献,又能增进辽东与内地的联系,让陛下放心。”
李承乾笑道:“舅舅果然老谋深算。孤就按舅舅说的办。”
“只是,这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也需要有人来具体负责。舅舅,你看朝中谁比较合适?”
李承乾又将问题抛给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心中明白李承乾的意图,他略作思考后说道:“殿下,臣举荐礼部侍郎王珪。”
“此人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且对贸易和文化交流颇有见解。若让他负责此事,定能不辱使命。”
长孙无忌推荐王珪,既考虑到王珪的能力,也有自己的一番算计,希望通过举荐之人,在辽东事务中获取更多话语权。
李承乾微微点头:“舅舅推荐的人,孤自然信得过。那就让王珪来负责此事吧。”
(本章完)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