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太子发行纸币,李世民震怒
贞观十八年,六月。
大唐的光辉如同璀璨骄阳,遍洒辽东半岛。
辽东一统,四方来贺。
周边的部落小国忌惮大唐太子之威严,根本不敢有任何轻举妄动。
对于大唐来说,高丽,新罗,百济,不过是三个小国。
但放眼整个东亚地区,三国实属是数一数二的大国。
然而就是这样的大国,被大唐太子全部覆灭,彻底的纳入到大唐的版图中,这样的威慑力,可以说在如今的时代,已然是完全拉满了。
当然,军事上的征服只是第一步,如何让这片土地真正归心大唐,实现长治久安,才是重中之重。
很快,李承乾颁布了早就准备好的一系列政策。
首先是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农业这块,辽东百姓比之大唐,还是有很多差距的。
于辽东各地设立劝农使司。
把相关的农业技术编撰成册,精心选拔那些熟悉农事、责任心强且对新政充满热情的官员任职。
劝农使司的首要使命,便是在这片土地上播撒先进农耕技术的种子。
工匠们日夜赶工,赶造曲辕犁及各类农具,保障百姓们的开垦跟耕种。
大量的士兵被裁,还兵于农。
古语云,好男不当兵。
大部分的青壮年,在这个时代,对于当兵是非常抗拒的。
这一政策,使得大量百姓感恩戴德。
整个辽东半岛,原高丽,新罗,百济之地,李承乾总共留下来的兵力,已经不足十二万。
这个数字相比之前,完全是天壤之别。
这些留下来的兵源,首先是年龄上相对年轻,基本上都在二十五岁左右,其次他们本身就有经历过多次战争,勉强来说算是精锐了。
除此外,辽东各地设立大量的治安司,退役有所功勋的士兵,基本上都被安置在治安司内。
约莫有五万治安司的捕快维持治安。
除耕种外,在灌溉方面引入水车技术。
安排能工巧匠在河流附近选址建造水车,利用水流的自然动力将水提升到农田,巧妙解决了部分地区灌溉难题。
同时,鼓励百姓挖掘水井,采用辘轳汲水,进一步保障农田用水。
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积极推广轮作与间作技术。
耐心教导百姓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顺序轮流种植不同作物,如小麦与大豆轮作,既能保持土壤肥力,又能增加作物总产量。
开荒得来的私田,百姓也能得到部分的赋税减免。
对于开垦土地达到一定规模的农户,不仅给予耕牛、种子等物质奖励,还授予荣誉称号,让他们在乡里备受尊崇。
为了确保政策执行到位,李承乾设立了专门的监察小组,对各地开荒情况进行严格巡查,防止官员贪污腐败、侵占百姓利益。
商业的繁荣是地区发展的强大引擎,李承乾决心打造辽东商业圈。
交通乃商业之命脉,于是下令征集民夫,大规模拓宽和修缮连接各主要城市的道路。
在更多的交通节点设立驿站,不仅方便了官方文书的快速传递,也为商旅提供了舒适的休息和补给场所。
为了营造公平有序的商业环境,李承乾果断取消了诸多不合理的关卡和税收。
并且发布统一的度量衡。
明确规定在辽东地区,无论是大唐商人还是当地商户,亦或是异族外邦,均使用统一的度量器具,保障交易公平公正。
为了吸引更多商人前来贸易,李承乾在主要城市划出大片区域,设立大型集市和商业区。
给予外来商人诸多优惠政策,如提供免费的摊位、减免税收等。
而这其中,最大的政策。
无疑是辽东通宝行。
李承乾一直是想发行纸币的,印钞,这几乎就是直接把信用变现,一旦成功,在宏观层面上,这各中的利润超乎想象。
但是在大唐,因为世家大族的关系,纸币的发行受到很大的限制。
可这里是辽东,完全贯彻李承乾意志的辽东大地。
以太子的身份,强行发行纸币是不现实的,即便是百姓也不会有多大的认可。
然而转个角度去做,就没这么大的阻力了。
首先是技术层次。
在纸张的选择上,须采用特制的纸张,这种纸张不仅要质地坚韧,不易破损,还要具备一定的防伪特性。
在早前,李承乾就已经让工匠们反复试验,最后是以桑树皮为主要原料制作出来的纸张符合要求。
在手感跟耐用性上,都远超普通纸张,这里面还加入了部分的麻织物增加韧性。
再就是多种颜色套印技术。
这涉及到油墨的制作。
虽说暂时难以发展铜活字印刷,在油墨的研究是一直在进行的,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纸币的印刷,采用的就是经过特殊配方制作而成的油墨。
雕刻师们精心雕刻出复杂精细的图案和文字。
在印刷上,采用的是三复色拓印。
并且是铜版印刷,而非是之前的木板印刷。
简单来说,就是在同一张纸币上,要重复进行三次拓印,使得在不同角度的光照下,纸币会呈现出颜色变化,增加防伪功能。
这样的防伪手段,在如今的时代,自然是首屈一指的。
面额体系也比较丰富,十文,二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五百文,一贯,五贯,十贯八中类型。
涵盖了从较小的零钞到较大数额的钞币,从日常市井买卖到大宗商品交易,都能找到合适面额的纸币进行支付。
这个纸币的发行,并不以皇家的名义,而是以辽东通宝行的名义。
简单来说,是类比于钱庄存钱的票据。
这些‘票据’,随时可以在辽东通宝行兑换成铜钱。
而票据本身,也是能够直接参与交易。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