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眉山苏氏,苏允最贤 > 第333章 治河乃是重塑国运的路径!(4k哈)

第333章 治河乃是重塑国运的路径!(4k哈)

黄河泛滥的主要原因是上游泥沙淤积,导致河床上升,用束水攻沙以及蓄清刷黄的方式可以代替人工清淤。

这个理论的提出让水师们十分兴奋,立即进行理论上论证以及可能性实践。

而苏允则是召集工部的材料工匠来讨论混凝土的可行性。黄河之所以屡屡泛滥,一是淤泥淤积,其次则是河堤用泥土构筑,在受到河水长期冲刷之下根本是支撑不了多久的,因此很容易溃堤。

若是用了束水冲沙以及蓄清刷黄的理论能够成功用于实践,再加上用水泥混凝土来营造河堤的话,说不定可以让黄患大大地减少,如此可以畜养起来大宋朝的一口元气。

不过跟工匠们讨论之后,发现困难亦是重重。

这里面既有技术上的,又有经济上的。

在大宋里寻找水泥的原料是不难的,大宋疆域内,如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的石灰石储量丰富,开采技术亦是十分成熟,在宋代已广泛使用石灰。

至于黏土在黄河流域十分易得,只需筛选出高硅铝成分的黏土即可。

至于石膏在苏允的印象中膏矿分布亦是很广,虽然大宋尚未系统开发,需额外勘探与运输,但应该也不难找。

至于燃料这一块更是无须担心,大宋煤炭开采已具规模,如山西、河南等都有,可支撑高温煅烧的需求。

现在技术上的难点有两个,一个是窑炉温度、另一个是粉碎工艺。

听工匠们介绍,这种煅烧工艺对于温度要求很高,现在的技术未必可以达到,须得寻找专门烧窑师傅才知道。

苏允派人寻了瓷窑师傅过来,瓷窑师傅描述了一下,苏允顿时皱起了眉头,根据师傅的描述,这温度或许还差得不少呢!

不过这个倒是没有关系,或许通过改进窑炉结构与通风系统,如增加烟囱高度、强制鼓风,或可达到目标温度。

其次是粉碎工艺,大宋已有水力石磨,可初步粉碎原料,但细度不足,需人工二次研磨。

不过这都是可以解决的问题,苏允相信有自己知道的一些知识以及宋代的现有的技术结合,肯定是可以造出来水泥的,但关键要能够算得过来经济账。

不过苏允很快也就决定了:必须做!

这事情很难,但却是必须做的!

而且现在可以依托黄河治理这个大工程项目的情况下,有多达二三百万贯的资金可以用来研发生产水泥,错过这个机会,以后再想要让水泥诞生以及推广可就难了。

于是苏允开始让工部兵分两路,一路是让水师们带着人开始考察黄河,制定治理黄河的方案,这个过程可能需要许多个月,甚至一年半载都有可能。

这是因为虽然之前也年年在维护黄河,但现在这种方式与之前不同,可以说是全新的治河方案,因此所需的时间要多得多。

正好,苏允也需要时间来进行水泥的研发。

水泥的研发乃是科学项目,不是一拍脑袋便可以的,不仅须得研发出来合适的水泥精准配比,还得研发出来均化工艺。

水泥要求石灰石、黏土、铁矿石按严格比例混合,如硅酸盐水泥配比为石灰石80%、黏土15%、铁矿石5%,在不知道这个配比的情况下,便需要进行不断地尝试。

而大宋缺乏化学分析手段,依赖经验调整,成品强度波动大,因此得培养出来一批可以用经验进行调整的材料师。

因此,这个过程之中所需的时间也不少,若是按照一般的科研的程序,这个过程从研发出来,到开始小规模试验,到工艺改进,到最后的大规模生产的过程,或许需要多达五年到十年的时间。

但现在苏允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从研发到最终大规模化生产,他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才能够赶上治黄工程。

如此一来,时间可就是非常紧张了。

若是没有一个极为严密的机构来进行统筹,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此事,亦是绝无可能。

因为研发过程之中不仅得统筹各大矿场、还得统筹瓷场、工匠、研发各种工具用于生产,制定各种工艺标准等等,这不是一个松散的团队可以做到的。

因此苏允开始苦笑,他发现,在这个时候要做一个事情,便须得从零开始做起。

便比如现在,他又得开始筹办一个研究院了。

不过还好,他原本便有这个打算,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将研究院给搭起来!

苏允原本就打算构建一个集中各行各业匠人,进行工具研发推广,并且将大宋朝的各种尖端技术推广向民间的机构,唐宋积攒下来的工程技术等是很多的,比如说当朝的沈括的《《梦溪笔谈。

苏允看过这本书,这本书涵盖天文、数学、物理、地质、化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等堪称“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

另外还有类似还没有出现的《营造法式这类书,是后世中国现存最早的官方建筑技术规范,详细记录宋代木构建筑的设计、施工、材料及工限。

这些书籍虽然在宋朝出现,但在推广上并不广,更别说在实际上生活之中进行大规模的运用。

这就是后世所说的研究成果并没有转化成应用成果,大量的技术被束之高阁,而民间依然沿用旧的技术。

苏允打算打造一个机构,一是收集各行各业的尖端技术进行推广,让各项新技术在行业之中大规模运用起来。

二是针对各行业的技术痛点,进行专项研发,推进行业技术的进步。

三是要实现他自己的各项技术上的构思,必然说开发蒸汽机、水泥、炸药、枪械等新技术。

正好趁着这个机会,将这个研究院给建立起来,在研发水泥之中,进行不断地规范引导,形成一种与后世科研相类似的工作方法。

当然,苏允在后世也没有搞过科研,但他搞过管理,他有信心用后世先进的管理办法,然后让当代的工程技术人员沿着他的思路,进行一个革命性的创新,群策群力之下,未必就不能搞出来一套成熟的科研规范来!

苏允对这个机构的期待是颇大的,就宋朝当下的局面,想要在政治上破局太难,在军事上他做过一些努力,但实际上阻力太大,那就换一种方式,在大宋朝推动一场工业革命!

工业狂潮之下,势必改变大宋朝的经济基础,然后浪潮自然会卷向上层建筑。

当然,这个效果如何苏允并不能预测,但无论如何,大宋朝需要这么一场工业革命!

(本章完)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