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困窘的国库!
工部在苏允的主导下,开始为了治理黄河而进行准备,于是大批大批的人被调入工部之内,包括胥吏这等办事人员,还有大量的工匠,包括烧瓷、造窑、各种农业、矿业、打铁师傅,包括各行各业都有手艺顶尖的师傅被召集了过来,并且编入工部将作监之内。
苏允其实是希望单独设置一个研究院,成为工部第五司,但单独做一个编制出来,则是需要朝廷审批,并不是工部自己定就可以的。
苏允早就将这个申请打了上去中书省,但却是迟迟没有回音。
不过工部自己有钱,苏允也不等中书省的审批,直接先行招募人员,挂在将作监的名下,事情却是先行运作了起来。
当下研发水泥乃是最为关键的事情,苏允全副身心都投入其中,带着工匠们反复试制各种配比的水泥。
为此烧石灰的窑都造了数十座,就是为了提高窑温,烧制出来合格的石灰。
研究当然是很难且复杂的,但在苏允先知的情况下,水泥终究是试制了出来。
不过经过试用之后,苏允知道现在的水泥跟后世的低标号水泥都略有不如。
不过这已经是极大地进步了,至少在修建河堤道路的时候,这种水泥比起其他的材料已经是一种质的变化!
而此时时间已经是过去了三个多月,在这个时候,派出去考察黄河情况的工作人员也制作出来第一稿的改造方案。
苏允与水师们开了会议,觉得这个方案已经是很不错了。
宋朝水师们提出来很多新的建议,比如说建设遥堤距主河道较远的防洪大堤,用于抵御特大洪水、缕堤紧贴河岸的束水堤,约束水流、攻沙导流、格堤横向连接遥堤与缕堤,形成网格化滞洪区,分段消减洪水冲击、减水坝在关键河段设坝,洪水期分泄超额水量至预设滞洪区,避免冲毁主堤、清口枢纽调控淮河清水与黄河水量的交汇比例,维持清流冲刷泥沙的效能等新式设施。
苏允对于水利工程了解得不多,在后世的时候也就在刷短视频的时候看过一些,当然不知道这些东西已经是很接近明代著名治黄大师潘季驯的系统理论了。
不过这倒是正常,中国水师算是一脉相承的,只要在某个理论被提出来,方式总是殊途同归的。
这里面关键就是“水急则沙随水流,水缓则沙停”这个规律,理解了这个规律,那么制定出来解决方案对于大宋朝的水师也不是难事了。
在制作出来这个方案之后,苏允便将方案上报政事堂。
治河这个事情,不是工部一个部门便可以决定的,因为这里面涉及很多事情,光是靠工部也肯定是做不成的。
不光是钱的问题。
要治河,便需得调拨各种物资、人力,协调地方的关系,只有一个工部自然是不成的。
治河便要涉及到劳役,这需要户部配合;
而按照水师们制定出来的方案,这里面是需要设置很多的泄洪区,这涉及到各地方的博弈,毕竟谁也不想让家乡成为泄洪区。
各地的豪强士绅自然也是要协调沟通的,这也不是工部一个部门可以解决的,这事情甚至到时候都得在政事堂里面吵过无数次,最后还得用减税等方式进行补偿才行的。
而苏允的治河方案才刚提交上去,立马范纯仁就找到工部这边来了。
苏允还在城外水泥厂里仔细观察水泥凝固后的各种技术细节,听到胥吏来报,这才赶紧回城,见到了范纯仁。
范纯仁一见苏允便道:“你的治河方案不可行!”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