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今天下英雄惟玄德与操耳
檄文很快传扬出去。
不论是曹营还是刘营都是尽力去淡化这篇檄文所带来的政治影响。
眼下的当务之急,还是抗拒滚滚而来的河北之兵。
曹操、刘备很快各自引兵,以勤王保驾之名,共聚陈地朝廷。
明面上说是向天子责备袁绍之过,私下却是两家相商,共议如何对抗强敌。
下朝后,双方各自领着自己的文武心腹,一同到往一处后院。
至亭边时,各自坐下。
曹操领荀彧、郭嘉、曹仁、夏侯惇在侧。
刘备领李翊、关羽、张飞、赵云在左右。
赵云已从九江调回,专欲备战河北之事,至于下邳则由鲁肃亲自镇守。
两边虽不常来往,但倒还不算陌生。
曹操对刘备身边的人,更是如数家珍。
李翊鬼才之士,关羽、张飞万人之敌,就连那赵云也是浑身是胆,忠心耿耿。
这令曹操实在眼馋不已。
他不着急切入正事,反倒对一旁的赵云嘘寒问暖说道:
“……子龙将军别来无恙否?”
赵云颔首答,“蒙曹司空挂念,一切安好。”
曹操淡然一笑,蹙眸道:
“遥记得数年前,你与我于黄河岸边,争抢天子。”
“今君已为一方牧守,当为君贺!”
话落,曹操将斟满酒的杯盏,递给赵云。
赵云推脱道:
“多谢曹司空美意,然云尚有公务在身,不便饮酒。”
公务自然说的是要保护刘备。
赵云此话说的不卑不亢,既保全了曹操的面子,又给足了充分理由。
“……嗯。”
曹操上下打量一眼赵云,“的确是一表人才。”
言讫,将杯盏磕在案上。
一扶长髯,遥望北方,说道:
“袁绍之所以南下如此迅速,是因公孙瓒兵败自焚之故。”
“……唉,想那公孙伯圭,早年号为白马将军,于北地防备乌桓人。”
“假节,督四州兵马,也算是一号英雄人物。”
“竟落得个如此下场。”
话说到这儿,曹操忽地又将目光看向赵云,似笑非笑地说道:
“……唔,曹某方想起来,子龙将军似乎也是冀州常山人。”
“闻汝素有忠义之名,怎么先前去投了公孙瓒,如今又如何跟随了玄德。”
“两番换主,岂非不忠乎?”
一言蔽,身后关羽、张飞脸色皆是一变。
感情曹操此前提到公孙瓒时,是为了引出后半段这话。
相处这么久了,关张早已经将赵云当成是自家兄弟。
但赵云旧主是公孙瓒也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适才赵云拒绝了曹操的敬酒,不想这厮心眼儿忒也小了。
哪壶不开提哪壶。
“……哈哈,曹司空所言,只怕有误吧。”
说话之人,正是李翊。
曹操见之,面色微变,然脸上仍旧含笑。
刘备亦是含笑,他知道以李翊的才智,这种场合难不倒他。
“……哦?子玉莫非另有高论?”曹操扬唇问。
“高论不敢当。”
李翊一挥手,牵唇笑道:
“翊闻良禽择木而栖。”
“公孙瓒虽为高门,然不恤民生、放纵部下贪乱,以致哀声遍野,民不相容。”
“而幽州刘伯安素有仁德,宽厚爱民,子龙在幽州时,便是以推仁义而广之。”
“非是为了投公孙伯圭。”
李翊巧妙地将曹操给赵云套的道德枷锁给摘出去。
指明赵云投的是仁义所在,而不是为了哪一个人。
“……后子龙非玄德公之仁,恰如刘伯安之仁也。”
“刘伯安虽亡,我主亦当履其志,以期匡正天下。”
“故子龙所忠者乃仁,故非不忠也。”
先生……
赵云感激地望一眼李翊,李翊之所言,正是他心中之所想。
赵云一生所追求的都是仁义之所在。
假使刘备有天背叛了自己的初衷,赵云照样会离他而去。
“……哈哈,子玉真是机敏过人呐。”
曹操抚须大笑,盛赞李翊的敏捷思维。
然目光却望向身后的郭嘉。
此人同样少年天才,足智多谋,年纪也与李翊大致相当。
曹操常对周围人言,“刘备有李子玉,吾亦有郭奉孝也。”
因为郭嘉出仕的比李翊要更晚,名声落他一头。
曹操用来将之与李翊对比,自然是对郭嘉的一种赞赏。
然郭嘉毕竟是心高气傲之人,哪里愿意活在别人的阴影之下?
见曹操望向自己,虽未张口说话,却也知他想告诉自己。
奉孝,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儿,可别给我丢份儿啊!
郭嘉遂出列,咧嘴笑道:
“今天下纷乱,纲纪崩坏,人心皆不在此。”
“李郯侯所谓仁政云云,未免空口大言,冠冕堂皇?”
李翊肃容正色,朗声道:
“翊虽身微言轻,但也知事在人为。”
“诚如郭祭酒所言,人心离德。”
“也正因此,更需吾辈力行仁德、躬践仁义。”
“刘伯安爱民如子,玄德公亦躬行仁政,此皆我徐州士民亲身所历。”
“众皆有目共睹,非是空口大言。”
“只有坐而空谈,才是冠冕堂皇,于国无用。”
“凡事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便好。”
“只要实心用事,早晚成功。”
李翊性格也是刚直强正,你问一句我回百句。
若论能言善辩,纵是祢衡这样的天下辩才,李翊亦不将之放在眼里。
那边的曹仁哼唧道:
“郯侯适才提到幽州刘伯安?哼,一介腐儒罢了。”
“其人正是对外太过软弱,才导致胡人屡次敢进犯边境。”
“倒是公孙伯圭,秉持强硬政策,数次打击乌桓,才使之不敢南觑汉民。”
“要我说,是刘虞负公孙瓒在先。”
“公孙瓒纵有不是,其幽州儿郎与之出生入死。”
“北拒乌桓、西阻袁绍,才保得幽州安宁。”
“而他刘伯安反倒坐享其成,赚得个仁义爱民的好名声。”
此话从曹仁口中说出来,仁义爱民反倒成了不是了。
虽然曹仁骂的是刘虞,但现场有人脸色却不好看了。
刘备与刘虞同为汉室宗亲,又都有仁义爱民的好名声。
那边夏侯惇许是被曹仁说到心坎儿上了,也在一旁帮腔道:
“正是正是,刘虞不予公孙瓒钱粮,一介文人,全然不懂乱世军事之重!”
“若无公孙瓒守御外敌,刘虞又岂能安然坐享他仁政之美称?”
“这就罢了,刘虞这厮竟然宁愿将钱财拿给东胡,也不愿拿来供养幽州士卒!”
“这不是腐儒又是什么?”
夏侯惇提出书生无用论,无疑又将矛头指向了李翊。
不过夏侯惇作为一介武夫,看不惯刘虞的做法也很正常。
过去幽州因为地处边疆,与异族接壤,每年开支很大。
所以常常要用青、冀二州的两亿多税收来补充幽州财政。
为了维持边境稳定,刘虞拿出了许多钱财来安抚外族人。
这在夏侯惇、曹仁这些武夫看来,当然是无法接受的。
他们认为,与其把这些钱财拿去送给异族,倒不如用来犒赏边境士卒。
而公孙瓒的想法跟他们是一样的,就是采取高压政策,不做任何妥协。
虽然从公孙瓒确实稳稳压住了外族,但却直接拖垮了整个幽州的经济民生。
过去,汉室对地方仍有控制力时,尚能够用冀、青二州的税收来补贴幽州财政。
但如今是群雄割据的年代,公孙瓒根本负担不起,同时对内和对外的两处战争。
“公等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表,而不知其里也。”
李翊背着手,朗声正色言道:
“彼时幽州苦寒、内外交困、更兼公孙瓒连年用兵,既误农时,又损人丁。”
“幽州百姓十室九空,百里不见人烟。”
“刘伯安在时,兴盐铁,市外夷,与民生息,百姓方有复苏。”
李翊指出刘虞的考虑。
对外族采取怀柔之策,也是人家根据当时幽州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
事实上,刘虞用来安抚外族的钱财,远远比不上公孙瓒打一场消耗的钱粮大。
反而加剧了幽州的疲敝。
凡事都有利有弊,上位者所要考虑的,本就是对本国人民相对最有利的事。
“胡地贫瘠,征讨不能获一毛之利,徒枉费民力。”
“朝廷自顾不暇,更无片甲之援。”
“是故刘伯安以一州之地抗胡,不可以力逼之,只可以柔化之。”
“故使异族感慕中国,不生叛乱之心,乃至为我所用,自然无患。”
不到迫不得已,又有谁愿意白白将钱财送给外族呢?
李翊一针见血地指出来了刘虞为何要在幽州搞怀柔之策。
他是一个政治家,自然是从利益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不过像夏侯惇、曹仁这种兵蛮子,仍是不能理解。
“我知李先生乃能言善辩之士,然此事,某实不能认同。”
夏侯惇知道李翊有雄辩之才,不欲与他多做争执。
但李翊所给出的解释,并不能将之说服。
“不错,某亦觉得李先生此言乃文人迂腐之论也。”
曹洪也站出来出声附和。
“胡人,豺狼也!”
“能喂饱则可,喂不饱,便要食人!”
“刘虞自上任以来之所作所为,便如割己之肉而喂豺狼。”
“我闻胡人每来使,动辄赐粮赐帛,须知边地士卒尚无如此厚遇。”
“至于说什么胡人在刘伯安当政时未有反叛……”
“那不过是他们觉得尚有利可图,又被公孙瓒之军威所慑耳。”
“若似刘伯安这般裁撤军需,遣散士卒,便如自断手足。”
“待他日时,胡人贪心不足,复又叛乱,刘伯安又当如何?”
曹洪所指责的,是刘虞上任后,为了节省开支,裁减了大量的兵员。
这使得幽州的武备一度松弛。
“况幽州乃中原北门门户,直面边胡,怎可轻许无备!”
眼见曹营众人情绪越说越激动,没等刘营这边的人先做出反应。
倒是曹操面子上有些挂不住了,出言喝止道:
“诸君稍安勿躁,我等此来陈地,是为商议共退袁绍之策,非是为辩公孙伯圭、刘伯安谁对谁错。”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