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苏公所言极是。”
刑部尚书窦贞固旋即手持牙笏站了出来,低眉顺眼的向杨骁进言道:“昔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西汉起,历经一千余年,儒教长盛不衰,桃李满天下。”
“后代帝王,尽皆沿袭儒学治国,只有那些粗鄙不堪的帝王,才会重武轻文,认为百无一用是书生,说什么‘书生误国’!”
“此乃谬论也!”
“皇上,自晚唐以来,部将弑杀主上,甚至是谋朝篡位之事还少吗?”
“臣子不知道礼义廉耻,所以以下犯上,横行无忌,这就是导致中原国朝更迭频繁,人心丧乱的一大缘故!”
“请皇上明鉴!”
随着窦贞固的话音一落,诸如郑仁诲、陶谷、李璨、李昉、王溥等文臣,都纷纷站了出来,表示附议。
儒学治国的理念早就深入人心了,不是能轻易扭转的。
实际上,自汉武帝以来,华夏的历朝历代皆是以儒学治国的,只不过是“儒皮法骨”……
在汉武帝以前,文武不分家,百家争鸣,学术鼎盛,只是思想并不统一。
许多学派的思想学说都是对立的。
这种事情有好有坏,谁也说不准。
以儒学为主,治理国家的话,对于新生的大明而言,的确是利大于弊的。
毕竟,读圣贤书出身的人,至少还懂得礼义廉耻,知道忠君爱国,食君之禄,担君之忧,行事上会有所顾忌。
这就是为什么说“书生造反,三年不成”的原因了。
赳赳武夫的话,则是行事霸道,没有多少顾忌。
只不过,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最是读书人。
有一部分读书人,读的多年圣贤书都读到了狗肚子里。
忘恩负义的事情,他们也没少干。
满嘴仁义道德,实际上一肚子男盗女娼!
坏得很!
在原来的历史上,宋太祖赵匡胤为何“杯酒释兵权”,重文轻武?
就是因为他被五代十国的这些赳赳武夫搞怕了。
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欺负人家孤儿寡母登上皇位的,岂能不怕麾下的武将有样学样?
如果文臣掌握大权的话,则是不敢轻易造反了。
所以,两宋时期的格局,基本上都是以文臣掌兵,武将的地位由此一落千丈,成了文臣的陪衬……
杨骁立国大明,朝中的公卿百官,基本上都是以王溥、王朴、魏仁浦、苏禹珪、窦贞固这些文臣为主的,让他们身居高位,官拜卿相,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像符彦卿、高行周、高怀德、卫峥、赵匡赞这些心腹武将,都被杨骁派了出去,担当一方节度使。
杨骁是什么心思?
在群臣看来,杨骁应该也是重视儒家,重文轻武的。
后汉高祖刘知远则是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知远打下江山后,就把自己的元从之臣,有着佐命之功的苏逢吉、杨邠、史弘肇、王章这些人留在朝中,担任掌握实权的高官,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的。
这其中,有几个人是传统的读书人出身,读过几本圣贤书?
他们的肚子里并没有多少的墨水。
这打天下要靠武将,治天下要靠文臣。
杨骁的心里很是清楚。
让文臣去领兵打仗,让武将去治理朝政,如此“角色互换”了,岂能不出大乱子?
作为皇帝,杨骁必须要知人善用。
“以儒学治国之法,上善。”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