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以为,当对边关吏治、军纪进行整顿。”
“若不如此,则我大明边患还是一如既往的严峻!”
于谦精通军务,朱祁钰能想到,于谦一样能想到。
“于卿之言在理,对于边关的治理必须要重视!”
朱祁钰点了点头。
“朕之前就已经派出李秉前往巡抚宣、大两地,他前一段时间还有奏本送回京师。”
“李秉在宣府、大同两地,尽心边事,不计仇怨。”
“对于边将,李秉弹劾了贪酷不法的都指挥杨文、杨鉴,以及都督江福等人。”
“李秉还并请求,将田猎扰民的内官征还。”
“对此,朕已经让都察院派人前往查证。”
“若是边将确实有违法乱纪之徒,朕定不轻饶!”
朱祁钰深知,一个地方想要得到治理,那么一定是从肃清吏治开始。
指望一群贪官污吏给老百姓以生活富足,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这个贪官污吏只想着怎么奴役边关士卒,他们恨不得刮地三尺!
至于那些太监,朱祁钰并不打算全部召回。
李秉弹劾了宣府这么多的武将,可见宣府贪赃枉法之事不少,朱祁钰自然不会失去了眼线。
不过对于这個受到皇权庇佑的太监们,朱祁钰也知道他们中有不少人嚣张跋扈。
所以朱祁钰已经命令司礼监王诚和御马监成敬,派人前往加以整顿。
真要是有不知死活的,朱祁钰不介意杀一两条走狗。
“朕已经知会王文,都察院此番前往宣府大同之人,必须是铁骨铮铮、不畏权贵。”
“为了防止出现强龙不压地头蛇的情况,朕还会让锦衣卫派出人手,作为此番都察院钦差卫队。”
朱祁钰表面是为了护卫前往宣府大同调查人员的安危,其实他还有一个更深的心思。
官官相护,古今皆是如此。
为了防止都察院和边将们的私相授受,朱祁钰这是让锦衣卫起到额外监督的作用。
因为锦衣卫的密报,可是不用经过通政司和内阁,就可以直接送到朱祁钰的手中。
借着这一次的机会,朱祁钰还可以名正言顺的让锦衣卫回归它原本的责任和位置。
因为前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是王振的心腹,连带锦衣卫被朝野上下所记恨。
朱祁钰也不能不考虑群臣的态度,他只能图谋循序渐进。
“针对边区地广人稀的情况,李秉还建议朝廷招徕流民复业开荒。”
对于李秉在边关的工作,朱祁钰十分满意。
历史上的李秉,在总督边关数年间,清除弊政所条奏百十章,皆有关边计民生。
在他的努力下,宣府由一个残破的边镇成为西北雄关。
“只不过招募流民,谈何容易?”
“宣府和大同作为边关重镇,可是直面蒙古。”
“战火纷飞之下,百姓时常被蒙古劫掠。”
“朕担心的是,老百姓不愿意前往边关。”
朱祁钰叹息一声。
趋吉避凶,人之本性。
更何况华夏文化中,一直就有“父母在不远游”,这种故土情节。
“奴婢以为,移民实边势在必然。”
“然而若想做好此事,还需要整个朝廷一起发力才行。”
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文,很想在政务上有所作为。
只不过王文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所以他才会建议朱祁钰召集群臣廷议,以群策群力来恢复边关生产。
“圣人言,三人行必有我师。”
“朕今日就听你谏言,朕今日就召集群臣同处一室。”
朱祁钰对着王诚点了点头,这是一种对于王诚的肯定。
“奴婢这就派人前去知会重臣们。”
得到朱祁钰的肯定后,王诚不由得神情为之一振。
……
“朕以为,流民之祸可亡大明!”
文华殿中,六部九卿已经到齐。
朱祁钰看着这些重臣,率先开口。
“朕打算将治理流民,和移民实边并举。”
朱祁钰更是直接抛出了这一次廷议的主题。
“自从秦皇嬴政消灭六国之后,流民问题便始终困扰后世所有的皇朝。”
“从秦末的陈胜吴广起义,到汉朝的黄巾起义,再到元末天下大乱,皆是因为百姓流离失所,进而引发的天下大乱和改朝换代。”
“对于流民问题,历朝历代都是十分重视。”
“西汉时期,便出台过《流民令》。”
“然而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我大明亦开始被流民问题所困扰。”
“太上皇时期的闽浙民变,朕继位之后的广东之乱,便是在提醒天下,流民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若是朝廷对流民不加以重视,则大明亡国之期不远矣!”
朱祁钰绝不是在危言耸听。
明朝中前期,全国有大约六千万的在籍人口,而对应的流民数量却达到了六百万之多。
这相当于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个就是居无定所的流民。
如此庞大的人群,足可以引发一场惊天之变。
而历史上明朝的灭亡,朱祁钰一直认为并不是亡于异族之手,而是活不下去的老百姓的揭竿而起和反抗暴政。
“臣附议!”
既然谈到了流民问题,那么作用户部尚书陈循就必须要站出来。
因为对于人口户籍的管理,本就是户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所以陈循在流民问题上,也是最有发言权的那个人。
要不然,陈循就是玩忽职守。
“臣最近调阅文档,发现自正统十年后,在籍人口不增反降。”
“除了去冬瓦剌入寇之外,我大明天下已经承平百年,内地再没有发生过大动乱。”
“从太祖太宗,到仁宗宣宗,都是致力于招抚流民,都在劝课农商。”
“我大明如此恢复人口,人口怎么可能不增反减?”
陈循如此说法,是为了引起群臣的重视。
当然,陈循也尽可能的减少提到朱祁镇这个太上皇。
“陈卿之言,朕之所虑。”
朱祁钰肯定了陈循的调查工作。
因为陈循的这些努力,都是出自于朱祁钰对他的授意。
“一边是人口的恢复,一边是户籍的减少,这只能说明不少百姓背井离乡,加入到了流民之中!”
朱祁钰神色严峻。
“朕对于流民问题,总结了一下我大明前后百年之情况。”
“太祖之时,流民主要来源为前元末期的战争。”
“据《太祖实录》记载道,自兵兴以来,民无宁居,连年饥馑,田地荒芜。”
“其中尤其是以南北方交战的河南、山东两地,大量百姓为了躲避战乱,从而弃田逃亡。”
“太祖高皇帝起身微末之中,深知“水能载舟,亦能复舟”的道理。”
“太祖高皇帝是经历过元末天下大乱的,其父母兄长皆死于战乱之中。”
“因此,太祖高皇帝对于流民问题格外重视。”
“太祖常说,民者,国之本也。”
“太祖还说,百姓足而后国富,百姓逸而后国安。”
“太祖也说过,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
“太祖更说过,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
朱祁钰深知,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皇帝,他的一言一行对于后世都是金科玉律。
朱祁钰重复朱元璋的话,便是给自己树立了政治正确性。
“故而洪武年间,朝廷上下都是以恢复生产为重,以招抚流民为重。”
“第一步,便是减免赋税。”
“第二步,便是减少百姓流动。”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