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工事科则考察包括《周礼.考工记在内的工科书籍,名次前列者,往工部任职,名次较低者,也会有合适的安排,比如修筑堤坝、护理河道等。
最后一项经典科,顾名思义,考察儒家经典,礼部是其主要去向,但才能突出之人,也能在各部最紧俏的部门任职,例如吏部考功司、文选司。
说到底,刑名科、算术科、农事科、工事科搜罗的是各领域的专业人才,而社会风气注定了高澄不可能在科举中将儒学经典抛弃。
甚至还要赋予经典科在五科中的超然地位:优秀生员六部都能去,而且去的都是紧要职位。
儒学经典的教化作用,在这个时代,具有不可替代性,并且如今的它也没有遭受宋代的荼毒。
高澄总不可能冒天下之大不韪,放弃儒学,开辟一门佛学考试来录官。
他坚持的,只是在其余各科考试中不涉及儒学,让这些专业人士,不会因为不通儒学而失去一展所能的机会。
尚书省六部中,只有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管理的兵部,并未有专门的考试门类,以供选才,高澄属意从经典科、算术科之中录取官吏。
经典科掌武官选用,算术科掌兵籍、兵械管理。
当高澄将自己所缝合的科举制与一众亲信阐明后,众人都惊异于他的缜密,谁也不清楚高澄究竟暗中规划了多久。
也了解了他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创科举制度的决心。
“诚如世子所言,下官愿效犬马之劳。”
侍中高隆之当先表示支持。
高澄对这位欺君大恶人寄予厚望,工事科京试主考,非他莫属,毕竟是被奉为‘冶炼老祖’的人物,监造冶铁炉、增筑邺城、建造堤坝、修建水碾这都是高隆之在历史上的功绩。
工科一道,放眼当下,他是最顶尖的存在。
张师齐等寒门出身的幕僚也纷纷跟随高隆之表态。
李元忠等人在了解了高澄的决心后,也没有强行反对,毕竟寒门学子在与士族子弟的竞争中,还是会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例如教育的不公。
但本来就没有绝对的公平,高澄不可能做出规定,让录取名额由士族与寒门对半噼。
坚持按才选用,不论出身,在这个时代已经是最大的公平。
统一了内部的意见,高澄也算长出一口气。
他原本打算真有人亲信要抱守九品中正制,便将其驱逐出洛阳。
思想跟不上高澄的步伐,注定是要被淘汰。
议定之后,高澄遣散一众亲信,开始做创立科举制的最后准备。
而众人才出了中书省,士族高门之人如李元忠、崔昂等就迫不急待回府写信,寄往河北。
告知族人,高澄欲兴科举的意图,让家族子弟早做准备。
看,哪有绝对的公平,这些士族门阀子弟消息灵通,连备考都要比寒门学子更快。
但是高澄也无法阻止他们寄送家书。
太昌六年537年,四月初三。
三公九卿制度并废除的余波未平,受命主持变法维新的大将军高澄又有动作,他命人往河南、河北各处地方张贴布告,让天下人评议九品官人法,尤其是其中的中正制度。
明确告戒各地州县长官,不许以言归罪。
这一举动,也彻底引燃了寒门学子们多年来遭受不公待遇的委屈,他们迸发出极高的热情,不止在街头巷尾痛陈九品中正制的不公与弊端,更是往洛阳寄去书信,希望高澄能够听见他们的声音。
高澄暂时不知道各地州郡的态度,但是洛阳及周边已经吵翻了天,但大体而言还是抨击九品中正制的声音居多。
也是高澄为科举造势而掀起的这场大议论,其参与对象所决定,若仅局限于朝堂,毫无疑问,维护九品中正制,还是会占据主流。
当参与者不局限于既得利益者,反对的声音注定是要更大,毕竟既得利益者,终究是少数。
地方的舆论,尤其是最关心的河北舆论还未传回,但高澄这时候已经无心挂念政务。
四月十二,渤海王府。
撕心裂肺的惨叫声响彻后院。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