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七年,十一月初一。
这个时节的京师,比往年要更加寒冷。
若是放在以前,一个冬季过去,聚集在京师周围无家可归的流民,不知道要冻死多少。
但是现在,流民们寻到了一条出路,比往年多了一些活下来的机会。
自从十月中旬开始,徐光启便开始主持安抚流民。
跟以往搭建粥棚略给米汤吊命的方式不同,这一次张贴的大字报上面写的清清楚楚,“只要愿意卖力气,就一定饿不死!”
流民大部分目不识丁,有识字的书生便将这个告示传递给这些人,而作为回报,传递者得到了二斗米。
起初流民队伍中响应者寥寥,当第一个参与搭建帐篷的人获得了半斤糜子时,下次再过来的时候,他身后便跟着数十个人。
只要有一口饭吃,让这些流民做什么他们都愿意。
很快,在京师周边便搭起了一个个圆筒形的帐篷,形状跟北边蒙古人住的差不多。
材料用的是粗布木头,算是简单盖起了一个挡风的地方。
虽然不能完全御寒,但对于以往缩在墙角街边全靠身体熬过冬天的流民们来说,这里简直就是天底下最好的地方。
帐篷按户分配,若是光棍鳏夫之类的,便数个人挤一挤。
所有人在住进来之前,都要求洗过一遍澡,旧衣服都聚集在一起烧掉,每人发了两身新衣服。
而流民所领到的包括帐篷、衣服等所有东西,都是记在账上的,需要通过劳动所得来赎买回去。
有活干,有饭吃,有地方住,有衣服穿,这些流民便脱胎换骨,一下子活出了精气神来。
这样的措施是皇帝朱由检提出来的,叫做“以工代赈”。
用朱由检的话来说,朝廷的粮食不养懒汉,人人都必须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
每天出工干活的人都会发一张票,作为认领粮食等物资的凭据,而负责发放的书佐吏官,也是在流民队伍中招募的。
想趁机贪墨的人不少,但是伸手的这些人,第二天脑袋就会被挂在领粮处外面。
数次震慑之后,所有人便习惯了按规矩办事。
徐光启对于这个措施是赞不绝口,或许这是彻底解决流民的问题的方法。
若不是实在没有办法,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
但是老天爷实在是不赏脸,加上这几年官府使劲盘剥,破产的人携带妻儿老小纷纷逃离。
流民的数量接近十万,一开始并没有这么多,是从京畿各地听闻到消息后,陆续聚集到京师这里的。
这些人按年龄段分好,身体素质好的青壮,被优先挑选进入了军。
勇卫营借此扩军一万,并在京师城外建了一个训练大营。
剩下的五万余农夫,只要是能够抗得起锄头的,全部被徐光启安排屯田,疏通河道,兴修水利。
在这些活计忙完之后,他们便会参与修筑新城,作为彻底安家的地方。
妇人约有三万余人,被安排做各种各样的精细活,最初是拿起针线织布制衣,所住的帐篷和衣服基本都是出于她们手中。
至于八千多个十二岁以下的稚童,则被安排到专门的地方进行读书认字。
流民队伍有不少读过书,又考不到功名的人,便成了这些孩童的教书先生。
另外一批教书先生,则是以汤若望为代表的传教士,负责教授数学、外语等知识。
寒冬凛冽,京师城外的生产建设却是热火朝天,一派生机。
而京师城内,朱由检比之前更忙碌了。
为了方便处理政事,朱由检把办公的地方从乾清宫搬到了文华殿,在这里可以随时召集内阁进行商议。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