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老人们的离去并不意味着新时代的到来会被延缓。
时间就好像按下了快进一般,第二次忍界大战的阴云已经笼罩在了整个忍界上空。
首先发力的并非是五大忍村,而是一个终日都笼罩在忍界大国阴影之下的村子——
雨之国,雨隐村。
终日笼罩在倾盆大雨之下的雨之国,一如他们国度的历史一般,满是流不尽的眼泪。
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这个国家物资极度匮乏。
从建国开始,这个国家大多数的资金都不得不用来勤修水利,否则那不绝的大雨将会威胁到整个雨之国居民的生命。
缺乏阳光,意味着国内自给自足的能力极其的脆弱,大量的粮食需要从其他国家进口。
缺乏充沛的土地和充足的人口,更是直接扼杀了这个国度发展的上限。
但是,这都不是最让人绝望的。
雨之国啊,是个悲剧。
姑且不说野心勃勃的草之国、鸟之国和河之国,这些小国虽然也有些实力,但在高端战斗力方面,还是要弱上雨之国不少的。
问题就在于另外三个国家。
没错,雨之国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毗邻六国。
除掉草之国、鸟之国和河之国意外还同时和五大国度中的三个交汇。
往北的土之国,当代土影明显是个脸厚心黑的主,可以说让雨隐村的忍者们吃了不少的苦。
西南方向的风之国,地广人稀,物资匮乏,以至于在边境地带上时不时就会出现一些实力强劲的“强盗”,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当代雨隐村的精神领袖山椒鱼半藏为此没少锤烂办公室的桌子。
更绝的是,东边毗邻火之国,占据了整个忍界最肥沃的土地。
也因此,火之国直接成为了其余四大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在第一次忍界大战的时候,火之国遭遇了其他几个大国的袭击,为了保卫火之国的土地,英勇的木叶忍者们选择了拼命抵抗——
尤其是同土之国、沙之国治之间开展的数个小战场,三国忍者们在雨之国的土地上战了个痛快。
据不完全统计,一战结束之后,雨之国整体国力几乎是倒退了两成,时至今日依旧躲在角落里舔着一战留下的伤疤。
惨惨惨,怎一个惨字了得。
现在眼界忍界波云诡谲,大战前夕的血雨腥风依然矛头,雨隐村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山椒鱼半藏怎么可能允许雨隐村再次卷入这场大国之间的冲突?
山椒鱼守国门,意图通过一己之力,以强大的忍者实力来让三大国的忍者部队投鼠忌器。
但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
现在的忍界中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小村能够单方面的抵挡住五大国中的任何一个忍村的精锐力量。
战斗素养没人家高,人数没人家多,本身所拥有的忍术卷轴也是无比稀少。
在这种让人尴尬的环境下,山椒鱼半藏几乎是操碎了心也没能找到能够直接破局的方法。
直到,他们的到来。
狩组织,一个听起来就很奇奇怪怪不正经的组织找上门来。
当天白天,雨隐村外传来了惊天动地的爆破声,冲天而起的火花甚至让雨隐村上方的阴云短暂的散去了一块。
再然后,踉踉跄跄的山椒鱼半藏带着一群烧得不轻的忍者们回到了村子里。
第二天,村里里就传来了消息,半藏大人签署了一份忍具购买协议,并带回来了一堆奇奇怪怪的金属装置。
再然后,砂隐村派出的侦查小队神秘失踪在了雨之国境内。
砂隐村内部顿时群情激奋。
什么?为什么是失踪在雨隐村境内?
这不重要。
总归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就算是不合适的理由也可以变得合适起来。
毕竟话语权根本不掌控在雨隐村的手中。
真要找你茬,也可以直接说山椒鱼半藏因为今天左脚迈出大门而违反了砂隐村的习俗,需要第一时间取你项上人头。
这样的事情也未必做不出来。
往常砂隐村的忍者们不告而来的还少吗?
于是他们真的就在官方通知了一下之后,派遣了一支接近50人的忍者“小队”前往雨之国境内“搜救”。
但万万没想到结果竟是如此的出人预料。
近乎团灭了。
这支搜救小队不仅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反而在一阵阵枪声和爆炸声中中留下了一地尸体后狼狈逃跑。
再然后,来自上杉商会的特殊商品“枪支”和“炸药”出现在了这群人的视线之中。
于是短时间内,整个忍界就疯了。
枪支最开始出现的时候确实给忍者们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但是随着忍者们进行针对性训练之后,只要枪支数量并没有那么多,特别上忍级别也很很难受到枪支的威胁了。
甚至很多中忍都知晓了如何躲避强制的扫射。
但……下忍们就惨了。
说不太好听一点,割草。
在面对枪支齐射的回力压制下,寻常下忍本身的命还不如鸡珍贵。
一时之间,整个忍界战场上战斗烈度出现了空前的下滑。
一把枪才需要多少钱?
一颗子弹又需要多少钱?
培养一名看上去很拉胯但实际上依旧需要不少资源的下忍又需要花费多少的资源和时间成本?
那培养一名知晓如何射出子弹的普通人需要多少?
这笔账一算下来,直接导致忍村与忍村之间只能通过数量更为稀少的上忍、特别上忍和中忍展开尖刀对拼。
以至于一直以来都习惯了有忍者在自家屋顶上狂奔的普通人们惊讶的发现,忍者出动的数量变少了。
更有甚者,因为忍者从众人开始,执行任务的素质就得到了极大程度提升,像是那种三流忍者去找普通人泄愤的可能性基本上消失了
因为啊……千般忍术,万般身法,只问一句,躲得开子弹否?
诶嘿,还真未必躲得开。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