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窝,是湖北地方性小吃之一,通常只在早餐时间湖北人称为“过早”提供。因四周厚而中间薄得干脆成了一个小洞,呈凹状,湖北人不习惯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窝”。
面窝形状与口味很别致,吃起来厚处松软,薄处酥脆,很有味道。
而王菊做的面窝带着海寨的特色,那就是面窝中掺一定比例的糯米,用香麻油,加葱花、芝麻、姜末作料。
海寨人不惜工本,做出的面窝自然与众不同,一投入油锅就香味四溢,吃起来更是焦脆适度、香酥并重,因而,被人们誉为海寨面窝。
豆浆则是人工手磨的,用一个小石磨,磨出来黄豆豆浆,去掉豆渣,将过滤好的豆浆原汁放入锅中,加二至三杯水,开小火煮2030分钟,煮的过程中是边轻微搅拌边将泡泡捞起。最后加入适当的砂糖。
谢菲最喜欢的是海寨的面窝。曾经听海道讲过好吃的海寨面窝,果然不负盛名。
吃了四个面窝,再也吃不下去了。
王菊看到谢菲喜欢吃她做的面窝,心里特别高兴。媳妇每天忙的脚不落地,王菊很心疼。总想帮一把,但是那些事她不会,所以只能让谢菲吃好些。
吃过了早餐,大家准备出门,今天定好了,要去外婆家。
谢菲来了这久,一直忙,还没有去看外婆,再不去就说不过去了。
依然是谢菲的悬浮车,但变幻成了马自达商务车,装上了五个人。
海道开着车,向着外婆所在的牛头坳驶去。
汽车来到了一座悬崖的下面,海道停下了车。
谢菲看着那悬崖:“道,是从这里上去吗?”
这就是海道母亲生长的地方牛头村。
牛头村地处大别山系南段虎山下的蕲水河大峡谷区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悬崖村”。
牛头村现有居民共68户。200年前,王家的先祖躲避战乱,选择了牛头坳居住。而牛头村与世隔绝,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没有匪患,没有战乱。这里土地肥沃,村民自给自足,生活比动荡不安的其他地方要安逸而且富庶得多。
解放后,特别是近二十年,牛头村人感到了与世隔绝的苦楚。
相对于外界的繁荣,这里依然是一谭冷水。
造成这个原因的是,出村的路是天道。
牛头村海拔1400多米,与地面垂直距离约800米。
村里通向外界的一条通道,需要顺着悬崖断续攀爬17条藤梯,其中接近村庄的几乎垂直的两条相连的藤梯长度约100米,没有藤梯的崖壁才是最危险的。在这条路上摔死的人有七八个,而摔伤的人更多。
就在这时候,来了三个学生。
他们是牛头村的人,认识王菊。
“姑婆,你回家吗?”一个小女孩问。
小女孩是王菊这一支的孙辈,叫王桃花。
王菊摸着王桃花的头:“学校放假了吗。”
“是!”
牛头村有13个6至15岁的孩子在山脚下的乡小学上学,孩子们平时住校,每月月中和月底的周末才回家。每次上下山,家长们都会轮流接送。由于安全和贫困问题,牛头村还有很多适龄儿童没有进过学校。
王菊让王桃花先上山,去喊海道的舅舅来帮忙搬东西。
王桃花看了看那堆东西,点点头,向着悬崖上爬去。
王桃花他们在爬,谢菲在下面用手机拍摄着,她要将牛头村的情况告诉世人,让人们知道,这里的孩子是如何上学的。
就在这时候,爬在第一的一个男孩,头发晕,身子向下倒来。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