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生育率在缓慢回升,未来的人口只有可能更多。
一旦出现粮食短缺,那么大低谷只怕是来的更加凶猛,造成的危害更大。
原著的粮食短缺是因为气候环境恶化,按照历史还有几十年。
气候变化这么大的事,阻止显然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太空工业是绝不可能停下的。
那么就只能想办法让粮食产量拜托气候和环境限制了。
影响粮食产量最多的就是光照、气温、肥料。
这几个问题解决了,粮食就不会再短缺。
原本罗辑对二氧化碳合成淀粉抱有很高期望,但是在得知淀粉无法取代主粮,会造成营养失衡后放弃了。
他的目光投向了一项研究的副产物:生态大楼。
太空中的战舰执行任务周期很长,短则几个月,长则几年甚至数十年。
所以如何保障舰员生活问题和空气、水循环就是大问题。
星际生态循环系统就此展开了研究,它的目标是能至少运转两千年并保持固定产出。
这样的难度无疑是巨大的,以前米国为了火星基地建设模拟建设了个生态系统。
除了阳光一切都是封闭的,基地被大棚盖住,里面有植物、水、微生物等。
他们还找了两个志愿者进去生活,结果是两个月后这个封闭的生态系统就崩溃了。
而现在要求两千年,那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在研究星际战舰生态系统的过程中,一项副产品衍生出来了。
这就是生态大楼。
生态大楼能在一栋固定建筑物内建成一个半循环生态系统。
它的目的并不是长久的自我维持,而是在仅有电力和水源输入的情况下大量产出农作物。
这样的建筑被称为生态大楼。
它的内部循环作物都是农作物,需要定期从外界补充水和其他矿物质。
作为恒星际战舰的自持循环系统是不可能的,但是完全可以用来大规模生产粮食。
罗辑来的时候看了一个专家的设想:
一幢占地一千平方米、20层的大楼,能够每年产出超过20000吨粮食!
折合下来相当于亩产一万三千吨大米,每亩地产量翻了一万多倍。
这样算下来,只需要九千座这样的建筑就能达到华国一年的大米产量。
当然这是夸张计算。
根据专家分析,只要有五千座,不,三千座这样的大楼,
哪怕环境恶劣到极点,配合其他粗粮作物也能保证华国绝不会饿肚子。
而在全球范围内,只要能建起三万座这样的建筑,产出的粮食就能保证150亿人的生存。
而人类需要付出的最大成本仅仅是电力而已。
并且核聚变即将投入使用,背靠月球无尽的氦三资源,人类的电力成本将下降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生态大楼拥有半循环能力,外界环境变化并不会影响到大楼内部。
通过高度自动化,生态大楼出产的粮食除开建设成本会很低,有能力大量生产。
更不说正在研究的合成肉类,这是已经投入使用的技术。
罗辑品尝过合成的鸡肉和牛肉,除了感觉有些绵软,几乎已经和正常肉类分不出区别。
在罗辑的设想中,合成肉类和生态大楼将会代替传统养殖业和种植业。
未来的传统农作物和养殖肉类更可能作为高端消费商品,成为人们过去的怀念。
就好像现在的原生态蔬菜和野猪肉一样。
真正的主粮会被工业合成取代。
而这一切最根本的就是电力,所以他才会临时决定来核聚变基地。
作为外行,他自然在基地里没看出什么。
除了感叹一下那些看起来就很高端的设备,他其余时间都在和一个人聊天,那就丁仪。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