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 > 第145章:北方的狼族(万更求月票求订阅)

第145章:北方的狼族(万更求月票求订阅)

端门前,李景隆和众多大臣缓缓前行。

多数大臣到了千步廊这里,就直接去办公地点办公去了,李景隆路过五军都督府,却是没有进入,而是直接朝着皇宫外走去。

“表弟啊表弟,可莫要怪表哥不帮你,就长孙殿下那等狠人,但凡有丝毫牵连,被长孙殿下误会,那可就不好了。”

“表弟怎么都说是长孙殿下的弟弟,即便有些不愉快之处,想来也没有大碍,可表哥不是啊。”

“表弟的心思,表哥还能不明白,这要是清算下来,表哥可就性命不保了。”

李景隆一边走,一边心里面自我述说着。

早朝的时候,他当然是看到了表弟朱允炆给他的使的眼色,但下朝的时候,他肯定没有去春和殿。

而是急匆匆的出宫,连左军都督府都没去,省得到时候表弟找人过来传召自己。

反正他回京师没多久,也没太多的事情。

并不是说五军都督府事情不多,只是李景隆的职位现在还在西番那边,京师这边挂职,没有重新安排。

五军都督府各都督不仅负责管理卫所的训练与生产,还可参与到明朝中央军事决策中。

兵部在军队中虽有任免、升调、训练之权,但涉及到统兵和卫所管理,就没资格管辖了。

在明中期的土木堡之变前,大明的军队掌握在五军都督府手里,文臣干预不了。

就这段事情,大明的军队拥有很强的战斗力。

土木堡之变,是继蓝玉案、靖难之役之后,又一次对五军都督府发展变化带来巨大影响。

以于谦为代表的兵部,地位迅速上升。总督军务、掌握兵戎、总兵之权,实际上都是之前五军都督府所掌握的军队的管理权和指挥权,均由于谦一人掌握。

这才导致文臣统领武将,以至于在各方面来说,武将的地位降低,大明军队的战斗力急速下滑。

尤其是文臣的贪污之风,影响到了军队,文人统兵多数都是以喝兵血,吃空饷为主。

直接将大明军队腐朽,各种欠饷的事情屡出不绝。

明末戚继光率领的军队,之所以有那么强的战斗力,全靠戚继光自己给文人上司张居正,甚至在京师的严嵩送礼。

甚至于军队的军饷,都是戚继光自己补上的。

在当时明末的那种情况下,士兵们哪能不效死,再加上戚继光本身的军事能力,自然更加强大。

而戚继光的钱财,主要还是来自于父亲留给他的家底。

戚继光父亲戚景通,也是世袭的登州卫指挥佥事,从级别来说这是一个正四品的大官,

当时的戚景通放着好好的指挥佥事不做,偏要想办法当一个从七品的把总。

这个从七品的把总,就是江南漕运的把总。

明清两代,漕运都是最肥的肥差,灰色收入相当之高,而戚景通做了很多年江南漕运把总,其中积累的财富,可以想象。

也正是这个原因,当时的万户南溪王栋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戚继光。

与此同时,朱英正是在宅院里,查看大明军事制度。

“如此看来,军政分离的脚步,要加快了。”

朱英看着关于五军都督府的管辖职能,皱眉说道。

如今的大明,正是处于军政合一的统治理念。

老爷子的中央集权,在朱英看来,是一件很难受的事情,因为皇帝本身,全部被全国大小的事务束缚住了。

所谓的日理万机,是半点玩笑都不开,各种各样的事情,把皇帝所有的精力都牵扯进去,哪还有其他的心思。

看不完的奏章,开不完的早朝。

这要是换了能力稍弱一点的皇帝上位,完全连皇宫都没时间出去了,要是不处理吧,政令的难以出皇宫。

中央集权,在朱英看来,其实并不是体现在内政方面,而是体现在兵权上面。

军政合一的好处是地方治理的效率高,坏处是地方独立性增强。

反过来说,军政分离最大的好处,就是兵权可以完全的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了。

至于地方,皇帝本人完全可以达到垂拱而治。

在朱英心中的垂拱而治,就是把文臣的权力还给文臣,治理地方。

治理不好,自然便是问罪,治理好了那当然是升官。

掌握着军队的皇帝,本身就会有极大的话语权,不怕文臣不听话,不听话瞎搞的,轻者革职,重者赐死,便就行了。

保证好军队的军饷不出问题,大明如此多人,永远不缺天才,总是会有治世能臣出现。

想到这里,朱英拿出一张白纸,开始在上面写出自己的想法。

对于大明如今的军队,尤其是卫所制,肯定是不能丢弃的。军户屯田就如今来说,是十分高效的存在。

因为如今的军队本身,也是生产力的一种体现,并不能算是职业军人,只能是户籍军户,不操练的时候,也是要下田插秧的。

所以当然不能照搬后世的模式,实行一刀切。

需要改制的地方,就是对军队实行双线管理,即即军政军令分离。

军政部门,则是负责军户们平时的生产,包括屯田,军籍,战备,等相对来说属于后勤一类的工作,进行一个划分。

军令部门,则是完全的战斗部门,尤其是精锐将士,长期操练的那种,则完全掌控在军令部门之下。

平时,以军政线为主、军令线为辅。而在战时,两条线对调,由军令部门的总兵统一指挥各军兵种战斗力量,以实现集中统一指挥。

以凉国公蓝玉为例。

在四川平叛月鲁帖木儿的时候,就以凉国公蓝玉为主,负责统筹军队,安排作战。

但在平叛结束之后,则除开精锐将士外,屯田的卫所将士,则交由军队另外军政部门的负责人管理安排。

也就是说,军队本身将会面临两种情况,战时和非战时。

这便是朱英对于日后大明军队的设想。

“东家,老爷子过来了。”张伯进入书房,向朱英禀告道。

朱元璋目前还未有正式的公开身份,也没正式召朱英入宫,公布嫡长孙的身份。

虽然只隔着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但这层窗户纸显然只有朱元璋才有资格捅破。

所以朱元璋的身份虽然大家都已经清楚,在称呼上,张伯还是以原来老爷子相称呼。

朱英闻言,将笔放在笔架上,随即起身出去迎接。

“大孙,有没有想爷爷呀,咱可是想死你了。”

朱元璋见到朱英,顿时眼前一亮。

现在的朱英,已经不再穿之前的粗衣麻布了,而是换上了绸缎所制的锦衣。

麻衣的舒适度当然没有绸缎的舒服,朱英也不是什么迂腐的人,非要搞什么麻衣来彰显自己。

他的身份虽然还未正式公布,但穿件好衣裳,还能有哪个不开眼的指责不成。

其他的不说,单单就宅院附近的锦衣卫,现在的朱英就不是普通人想接触就能接触到的。

“爷爷,你给孙儿安排这么多事情,孙儿哪里有时间想你,每天都看得迷糊了。”

朱英语气中,带着少许埋怨说道。

朱元璋一听这话,哈哈大笑。

大孙这意思他明白,那是边看奏章,边想着自己呢。

“就这个事情,咱得好好说说你,在你看来繁琐无比的奏章,可是关乎到大明百姓的存亡,所以呀,大孙你这个想法,要不得。”

朱元璋笑呵呵的说道,看似有些指责,语气却是循循教导。

“孙儿觉得,其实可以不需要这般劳累。”朱英直言说道。

朱元璋一听这话,先是微微一顿,然后像是明白了什么,询问道:“莫非大孙又想出了什么好的法子,可以帮咱分忧?”

对于大孙,朱元璋虽然相处的时间不算长,但现在越发的了解大孙的习惯了。

若是换了以前,朱元璋肯定首先训斥说教一方,但是现在嘛,熟悉了朱英的朱元璋,自然更有耐心了一点。

“好吧,孙儿确实有些想法,爷爷还请跟我进屋。”朱英有些尴尬的摸了摸鼻子,本来想要装个逼,没想到被老爷子直接识破了。

朱元璋得逞的笑着,跟着朱英一同走入书房之中。

刚刚入屋,朱元璋就被书案上写满字的白纸,吸引住了眼光。

书案上奏章摆放在一旁,旁边的墨汁新鲜,隐约也可以看到白纸上的墨迹未干。

朱元璋不管大孙,直接走到书案面前,开始查看起来。

朱英见此,无奈一笑。

得了,也懒得废话了,等老爷子看完再说吧。

朱元璋看着上面洋洋洒洒数千字,开始只是抱着兴趣看一看。

在上面的开头,书写着:大明军队浅谈。

朱元璋不由心中好笑。

“咱这大孙着实有些好高骛远了,咱统治大明百万雄狮,耗费多少心力,岂是这数千字能够改变的。”

想到这里,朱元璋就沉下心思,好好的看看大孙写的啥,而后对症下药,再度教导。

然而当朱元璋接触到正文内容的时候,一个军政分离四字,就让朱元璋的眼神,顿时开始变得认真起来。

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是让朱元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大明军队如今的制度,是在继承蒙元的情况下,然后参照唐宋加以改良。

军政合一的理念,一直贯穿古今,很少有人在这方面提出什么建议。

所以当朱元璋看到这四个字的时候,仿若是一个新的世界大门,被打开了来。

本身对于军队极为熟悉的朱元璋,心中有一种预感,这四个字将会对现如今的大明,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便是在朱元璋仔细揣摩朱英写下的文章时。

蒙古草原上,两队人马正在追逐厮杀。

“巴图,你是草原上的汉子,成吉思汗尊贵的后裔,为什么要去奉一个汉人为主,还为其卖命,你对得起自己的伟大的孛儿只斤姓氏吗。”

两队人马数量相差很大,一方有骑士上千,一方只有三百人出头。

很快上千的骑兵,就将三百人给包围起来,将其逼停。

为首的千人首领,骑着一头毛发纯黑的高头大马,对着被围困的骑兵们呵斥喊道。

被称作巴图的汉子,从中骑马而出,看向前方的千人首领,喝道:

“前年严冬,我部族缺食,几近饿死,是东家给了我新的生命,在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向长生天发誓,必将誓死效忠东家。”

“哈斯巴根,你死心吧,我是绝对不会背叛东家,哪怕今日战死在这里。”

千人首领哈斯巴根拔出腰间的弯刀,高高举起,冷漠的看向巴图,这个他曾经年幼时的好友。

周边的蒙古骑兵见此,纷纷弯弓搭箭,就等着哈斯巴根一声令下,就开始射杀。

巴图见此,双手狠狠紧握马绳,准备冲锋。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远处伴随着大喊,传来马蹄声。

“可汗有令,帖木儿来袭,召各部勇士迅速返回,不得相互厮杀。”那传令官,高举着代表金帐汗国的旗帜,咆哮着大声喊道。

哈斯巴根看着面前的巴图,眼神中闪过挣扎,就想着强行下令将其射杀。

但是周边的蒙古骑士们,听到喊声,已经放下了手中的弓箭。

这是蒙古的规矩,平时部族们可以相互厮杀,这是为了生存,但是当遇到外敌的时候,就必须团结起来。

哪怕正在刀已经架到脖子上,也必须停下。

现在哈斯巴根已经失去了杀死巴图的机会,无奈之下,调转马头,率领着上千骑士,浩浩荡荡的离开。

“大哥,现在我们怎么办。”

巴图旁边,一名雄壮的汉子开口问道。

巴图犹豫了一下,坚定的说道:“自从效忠东家之后,我们就不再属于金帐可汗,可汗的命令对我们无用,回去,向商会禀告情况,等候指令。”

说完,巴图也不犹豫,策马奔腾直接离开。

跟随的骑兵大汉们,也没有丝毫迟疑,紧随其上。

他们所有人,都已经对长生天发誓,誓死效忠东家。

蒙古在蒙元时期,存在四大汗国,并不属于蒙元统治。

自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蒙古之后,在斡难河称帝,并把蒙古变为一个军事集团。

开始了自己的对外扩张之路,经过一系列的西征、东伐、南攻,一个地跨欧亚的大帝国横空出世。

面临如何统治这个庞大的帝国,成吉思汗鉴于蒙古族的数量限制,开始设立四大汗国。

以金帐汗国汗国为核心,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与伊尔汗国三个汗国为辅助,分别统治各自区域的事务。

成吉思汗利用自己的直系血脉为纽带,进行政治统治。

这种形式在成吉思汗在世时,还是有很强的威慑力。

因为成吉思汗在蒙古人的地位不一般,他是蒙古族历史上,第一个把蒙古族彻底统一。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成吉思汗对于蒙古族,便是中原对于秦始皇一般,可以相媲美的存在。

只是成吉思汗死后,如同大秦帝国一般,余威还能震慑一时。

血脉维持的汗国关系却是开始出现裂痕,皇权经历几次变动后,四大汗国之间的联络也出现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所统治的区域,彼此之间的联络开始出现间断性。

忽必烈南征建立蒙元,夺得皇位,但并没有赢得其他汗国与部族元老的认同。

而军事上的胜利,带来的是其他汗国的排斥与敌视。为此双方进行激烈的战争冲突。尤其是海都的进攻,以两个汗国的兵力与实力,对元帝国进行攻伐。

彼此之间进行长期的战争,一度让蒙元很被动。忽必烈死后,继任者又与其继续作战,这场持续三十多年的战争,虽然最终以元帝国的胜利结束。

只是代价也很惨重。通过分化、瓦解与军事恐吓,蒙元的底蕴与国力,在这场持久战逐步确立优势,最终灭掉窝阔台汗国。

而察合台汗国最后也反戈一击,背叛联盟,向蒙元臣服,最终两者瓜分窝阔台汗国的领土。

四大汗国因为一个窝阔台汗国挑战蒙元而被灭掉外,其他三大汗国之间的关系也并不是十分稳定。

甚至是矛盾重重,彼此之间战争不断。三大汗国之间的内斗也是很激烈的,这一内斗,也造成很严重的内耗。

所以在朱元璋崛起,蒙古族的众多汗国,基本上都是选择袖手旁观,冷漠的看着蒙元的灭亡。

然而当蒙元结束后,曾经强大的四大汗国,到了如今也只剩下金帐汗国的存在。

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西察合台汗国为帖木儿帝国所灭,东察合台汗国苟延残喘。

伊儿汗国的汗王不赛因死后,诸王争立,汗国陷于分裂,国势益衰。

洪武二十一年的时候,被帖木儿帝国所灭。

大明建立后,朱元璋要求西亚的帖木儿帝国要求按元例进贡。帖木儿一开始并没有理会,但在帝国版图到达伊儿汗国的时候。

眼看和大明帝国越发接近,因为当时帖木儿帝国四处征战的情况影响,便开始遣使进贡。

虽然在文书中帖木儿自称臣,但他想的绝对不是奉大明帝国为宗主。

相反,通过使节他在不断了解明朝的情况和国力,在为进攻大明帝国做准备。

同时也通过朝贡,获取财富。

实际上后来帖木儿帝国也动员了百万大军,进行东征大明帝国。

不过在这期间,帖木儿于行军途中病亡,百万大军还未跟大明帝国发生交战,这次的东征就停止了。

巴图刚才侥幸逃生,便是在这个时候,帖木儿帝国再一次征伐金帐汗国。

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以征服起家,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传统,继承制度也自成体系。

但却又不向诸如大秦帝国、罗马帝国一般,将自己的文化制度建立在新征服的领土上。

相反蒙古族会被当地的文明所感染,大都加入。

蒙古人在亚欧大陆上席卷而来奔涌而去,除了将所到地方的文明重新打乱外,没有留下任何他们的文明痕迹,可以说是典型的野蛮人。

不过他们被同化的速度确实很快,他们的征服遗产,也被当地新发展起来的势力所继承。

仅就征服方面来看,当时几乎所有的文明都在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

从文明的角度来看,当蒙古帝国烟消云散后,却是什么都没有留下。

不对。

终究是留下了很多蒙古族人,融合到了本地的文化之中。

巴图率领着族人,向着大明的边疆的方向奔驰,他要将帖木儿帝国的情况,包括自身被暴露情况,全部汇报到群英商会中去。

巴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群英商会在草原上直接统领的骑兵队伍,实际上是朱英安插在金帐汗国里的钉子。

而他的暴露,代表着朱英在蒙古的布局,出现了一些漏洞,其中定然有叛徒的产生。

巴图前往大明边疆的同时。

张三也终于到达了西域。

作为朱英在京师的心腹手下,调动番薯,马铃薯这样的重要物资,显然需要张三这样的人物出面,才能达到效果。

毕竟马铃薯,番薯都属于朱英核心势力的关键,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让朱英在西域的势力听从。

从京师出发,张三有朱英赐予的驿站通行文书,这已经是最快的速度了。

当初的朱英之所以能所以能够在西域崛起,其实跟西域本身的情况,也有着很大的原因。

西域本身是一个广义的称呼,没有具体的指向,这里诸多小国林立,并没有被彻底的统一过。

譬如曾经存在过的楼兰古国,还有在三国两晋时神秘消失,留下了今天的精绝尼雅遗址的精绝古国。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