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改变。
反而让人们开始怀念从前,网络上关于旧时代的年代文作品,开始越来越有市场。
同样的近期大银幕上也开始出现一些怀旧的影片,一些过去的电影,被影迷们重新激活。
李易最近也迷上了如“知青下乡”,“火红年代”等等的相关作品。
蓦然回忆起一篇散文。
《从前慢》!
里面的那一句:“从前的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人!”
而如今呢?
发个信息转瞬就到,远远没有写信的那种感觉了。
还有很多东西都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是讲奉献的,因为大家都在国企上班,努力工作,不止是为自己,为家庭,更是为国家做贡献。
所以,那股子气,让很多工人们都以自己的职业为荣。
而李易蓦然记忆起了一部电影,一部非常特别的电影,是关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
那是个刚刚开始出现社会大变格的时代,那部电影看的李易也是忍不住泪流满面。
而实际上,那个电影一点都不煽情,也没有什么太多的跌宕起伏,有的只是一种淡淡的,淡淡的但是却无比的令人感怀的东西。
李易虽然也是那个年代出生,但是他是出生在港岛,而他长大后,时代的车轮已经碾压过了那个时代。
再加上父母都不是工人,所以,他对很多东西了解的并不是那么的多。
但是哪怕是这样,他也依然非常喜欢那部电影。
并且有种想要拍出来的冲动,不过,他没有急着去做,因为,这是一部很特别的年代感很足的影片。
他也需要收集大量的相关的资料,否则的话,他也拍不出那种感觉。
电影这种东西,不是说你知道了剧情,就能拍好的。
更不是说,复刻就可以直接复刻出来的,镜头语言,同样的也是带有浓重的个人情感表达的。
如果你不能理解其中的要表达的情感,要表达的东西,那么哪怕是技术上完全复刻,拍出来的东西,也会缺失灵魂。
那部电影叫《那山,那人,那狗》,电影讲述的是20世纪80年代乡间邮路上的一个故事: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父子的短暂独处却改变了原来的微妙亲情关系,父子俩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这本是条没有风景可看而且孤独寂寞的旅程。影片也只摘取了父亲和儿子的三天路程的影像。但是这段旅程却绝对有着别样的意义。
这段旅程是父亲为了教儿子熟悉以后的邮递工作而进行的一次带有仪式性的跋涉。在这次跋涉以后儿子要作为真正的接班人。而父亲也要退休。父亲在山路上跋涉几十年,退休怎么说都带有悲壮色彩,可是父亲却不悲哀,只是在最后流露出少许的留恋。影片没有在这里拿“悲伤”说事。在这段跋涉以后父亲将退休,儿子将继承工作。这样的维系和传承在这个带有仪式性质的跋涉过程中显得意味深长。
这是一场人生的接力,父亲与儿子命运的交叉点。是父亲的最后一次,亦儿子的第一次,在那条如歌如诗的山路间,两代人的人生轨迹衔接了起来。这一切在李易看来这是一次传统的子承父业。
这种古老的传统早已没落,没落也许用词不当,因为这种子承父业的情况没有消失,依旧十分普遍。但是社会认同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现在流行地摊经济,到处都有摆地摊的。
可是又有几个人会想着,以后让自己的孩子也出来摆地摊?
不止如此。
那个年代,望子成龙,很多时候,如果父母有一份工作,他们大多数最大的希望,就是自己的孩子未来能够接过自己的班,子承父业,那已经是足够让老一辈的人感到骄傲的事情。
说实话,现在的很多人,是无法理解那个年代的人的。
电影之中,作为乡邮员的父亲无疑是具有着“职人精神”的人,将一生献给了那些邮包,那些邮路。他的工作是出色的,甚至可以说是辉煌的。并不是那些英勇的将军或是睿智的科学家们才能成就辉煌的事业,作为一个乡邮员,这位父亲的事业同样辉煌。
突然李易想起了一句话::人一辈子能专心做好一件事就够了。
这话说出来谁都懂,浅显易懂的一句话,但是又真正的有多少人能做到?
可是在那个年代,放眼全国,却有着无数的人,真的一辈子都在专心做好一件事。
回到电影,《那山那人那狗》李易之所以特别喜欢,也是因为,现在的国产片已经很难觅到这样的节奏:舒缓,悠扬,朴素恬静,娓娓道来。这一切正如邮差父亲的性格,踏实厚道,沉默内向,几十年如一日地走着这条山路。层峦叠嶂、山清水秀的美丽风景,用脚丈量起来可并不那么容易,何况还背着沉重的邮包,一走就是三天。
自始至终,你不会觉得这位老邮差的形象有多么高大,他是那么普通,也没什么光辉的事迹,倒是一系列小事儿时刻记在心上,替五婆的孙子给她老人家写信念信,给和村委会打过架的人单独送信,收信时检查没贴邮票的自己贴上,他很憨厚,却很细心。这一切做得是那么自然,自然得让人不觉有什么特别,工作如此,亦复何言。
而且老父亲是真正的做到了,一辈子专心做一件事!
而这部电影的魅力不止于此。
正所谓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