褪去尾巴之前,小蝌蚪身上没有毒性,在水中发育几天后,雌蛙会返回照料幸运活下的小蝌蚪,产下未受精的卵给小蝌蚪吃。
未受精的卵生物碱含量也很高,在一定程度上也能防御敌害。新生的小蝌蚪们吃着卵一天天长大,几个月后尾巴消失,就可以成长为一只强壮的箭毒蛙。
为什么箭毒蛙不会被自己毒死?
箭毒蛙分泌出的毒液既能润滑皮肤,也能保持自己不遭受敌害,美丽的外表下具有强大的杀伤力,攻击者看到箭毒蛙,基本都选择绕道而走。
毕竟猎食箭毒蛙,也就相当于选择了一条“不归路”,是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的。
然而,令水友疑惑的是,带有致命毒液的箭毒蛙,为何不会被自己毒死?
“其实这个以前也有人不懂,为了弄清缘由,科学家也做了不少实验,箭毒蛙自身不受这些毒素的伤害,主要是由于其体内基因发生了突变。
箭毒蛙的毒素被称为“地棘蛙素”,能与动物神经系统内的受体结合,干扰乙酰胆碱传递神经讯号的工作,严重可导致死亡。神奇的是,箭毒蛙却不会受到该毒素的影响。
研究发现,由于箭毒蛙基因的突变,其体内构成毒素受体的2500个氨基酸中有3个发生了改变,影响了正常受体的结合。
这种微乎其微的改变,让箭毒蛙产生免疫,不仅可以利用毒素吓退天敌,还可以保全自己。
科学家还发现,在箭毒蛙的进化历程中,这种基因突变曾发生过3次,在持续演变中慢慢稳定下来,使自身对这些毒液完全具有免疫能力。
吃“毒食”产毒液,自己却不会被毒死,这是箭毒蛙进化出来的一大本领,成为其生存下来的可怕武器。然而,再强大的武器也有弱点或软肋。
箭毒蛙的致命弱点
箭毒蛙的色彩十分醒目,在雨林中却根本不需要有所顾忌,可以毫无畏惧地向其它动物炫耀自己鲜亮的皮肤。因为几乎所有生物都知道箭毒蛙的危险性,连掠食动物也不敢接近它。
不过,也不排除一些没见过世面的“湖涂虫”,会不小心误食箭毒蛙,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生活在茂密的热点雨林中,箭毒蛙几乎没有天敌,却有一个致命弱点怕人类。
世世代代生活在亚马逊雨林的土着居民,得知箭毒蛙的毒液具有强大的杀伤力,便想尽办法收集箭毒蛙的毒素。
将毒素涂抹在箭头上制成毒箭或标枪,用来捕杀鸟类、猴子等其它动物,箭毒蛙这一名字也是因此得来。
当地人通常用火烘烤箭毒蛙,将毒素从其皮肤中逼出,或者用细藤条将箭毒蛙的四条腿紧紧拴住,再用小木棍或者鱼叉来回摩擦刺激背部,促使箭毒蛙分泌出毒液。
不过大多数土着人采集完毒液就会将箭毒蛙放走,以便它们能够继续“生产”毒液。
后来,人类发现箭毒蛙不仅可以应用于神经系统实验研究,经过一段时间养殖后,毒性也会慢慢消失,还可以当作宠物饲养,渐渐增大了对箭毒蛙的捕杀量。
再加上生态破坏、气候变化、栖息地减少等一系列因素,箭毒蛙的处境变得越来越艰难,数量骤降,已经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单中。
箭毒蛙,战斗力强悍的丛林杀手,碰到人类,也会败下阵来。”
但是不管怎么说,陈渊是不敢轻易靠近毒箭蛙的,但是他选择用上面的毒液做一些箭,这样也能应对很多危险。
只是远处忽然飞来了一只鸟,引得陈渊连忙躲闪。
看到老陈如此担忧,水友们更是不解了,“一只黑黄相间的小鸟,老陈为什么这么激动啊。”
“呵呵,不激动才怪呢。”陈渊嗤笑着。
“跟你们说,在古代的传说中有一种很知名的毒药,叫“鸩酒”,只要一口喝下,不一会儿就全身流血而死。据野史记载,西汉末年,王莽就是用这种“鸩酒”毒死了汉平帝,篡位成功。
这种鸩酒据说是通过一种叫“鸩鸟”的羽毛,浸泡几天后做成;而且,浸泡“鸩鸟”的酒水,会变得格外清澈甘冽,酒香扑鼻,让人欲罢不能。
那么,这种“鸩鸟”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呢?
传说“鸩鸟”比鹰大,鸣声大而凄厉,羽毛带有剧毒
翻开留存的史书典籍,就有不少关于“鸩鸟”的相关记载。
《左传是这样记载的,传说“鸩鸟”是一种勐禽,比老鹰都要大,全身大部分是黑色的,身上还长有紫绿色的羽毛,眼睛红红的,鸣叫声很大,听出奇十分凄厉。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