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穿越:2014 > 第97章 开发专业模式

第97章 开发专业模式

林灰点开具体的评论。

嚯!几乎清一色的小作文。

不过林灰挺想看看这个软件的用户都是怎么评价

虽然林灰开发南风app的主要目的是想让互联网巨头注意到这款软件的算法有多牛逼。

但用户也不是林灰取得成功的垫脚石。

怎么说呢一个个用户那也是有独立思想独立感受的个体,而不是算法下面的冰冷数据。

他们的想法也应该被重视,他们合情合理的建议也要考虑接受。

总之,用户的反馈也是很值得注意的。

尽管是一条条评论都挺长的,林灰看得也蛮认真的。

林灰按照评论的顺序点开了最靠上的一个评论。

“写一篇关于南风app的评论很困难。虽然我今天一整天的时间都花在这上面,但我越使用这款软件越觉得他的强大……

我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研究,南风app使我免于被埋在无尽的纸堆中,客观的说,这个软件已经全方位吊打雅虎新闻摘要了……”

呃(⊙﹏⊙),这样的评论实属舔狗型评论,虽然恭维话没少说,但并没有什么参考价值。

林灰之后又转而去看别的评论:

“我是一个新闻工作者,我非常喜欢南风app,它的布局简单而直观,只有一个输入界面,看起来很像是常用的翻译软件。虽然这个设计有点另类,但我不得不承认这样的设计使我很容易集中精力进行工作。

我以前都是使用雅虎新闻摘要专业版的,但不得不说这个软件的摘要效率要比雅虎的那个新闻摘要效率要高不少。

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建议能够开通同时处理多个新闻摘要,因为一个专业的新闻编辑往往需要同时处理大量的新闻;

其次我建议这个软件能够不限制输入文件的字数是一万字,因为新闻编辑需要处理的很多新闻其实还不能称之为新闻,更确切地说是处理采访稿,而采访稿普遍在万字以上,这个一万字的输入文件限制着实有些不友好。

当然了,这个功能只有专业人士需要,如果开发者能够做到这一点改进的话即便是把这个功能放在专业版里我也会买单,因为这样的功能真的很重要。

事实上,现在这个软件已经帮了我很大的忙了,它对提升我的工作效率有很大的帮助,我就说到这里。感谢开发者制作了一个非常棒的应用程序,完全期待这个应用程序的未来发展。”

这个评论比刚才那条有价值多了,起码通过这个评论林灰能知道软件的不足之处以及改进方向。

最关键的是林灰知道了业内人士对这款软件的态度。

从上面的评价来看,新闻工作者对这个软件还是蛮认同的。

至于此人提出的建议。

突破1万字的材料输入限制,这个并不算复杂。

事实上林灰当初开发的软件能支撑起最大五万字的单次输入。

只是囿于对新闻稿的不了解。

林灰以为单次一万字的输入限制已经足够用了呢!

现在看来还是没考虑周到。

至于同时处理多个新闻摘要?

这个有点不现实,这个就涉及到算法的局限性了。

事实上无论是第一代文本摘要算法,还是第二代第三代摘要算法。

涉及到新闻/文本摘要处理,实际上都是一条一条单独摘要实现的。

主要是因为文本摘要虽然简单,但实际上占用的资源还是蛮大的。

想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并行处理,起码还要等到第四代摘要算法问世。

第四代摘要算法对模型的依存度将会大大降低。

不过这短时间内基本是不可能的。

现在即便是有些依托于大型服务器的程序宣称能够实现多条文本同时处理

但实际处理时也是一条条处理的。

用户进行了多条输入依旧是服务器先处理第一条新闻/文本

第一条输入新闻已然处理好了,但仍然显示处理中,服务器实际开始处理第二条……

以此类推,直到完成最后一条输入新闻的摘要处理再将摘要结果一并输出。

在用户看起来或许这样就是多条输入后实现了多条输出。

但这样的“多任务”处理实际上就只是障眼法而已。

虽然这样的做法实现上并不困难。

但林灰并不想自欺欺人。

在南风app下面的评论区里又逛了一会。

林灰发现评论区里的很多用户都强烈建议林灰在南风app的基础上

再弄一个更符合专业人员使用习惯的专业模式。

即便是为此额外付费也无所谓。

不少评论都是反应这个诉求的。

啊这,林灰一贯是很注重用户反馈的人。

用户的合理要求很难不满足啊!

林灰汇总了评论里要求更新的用户对于专业模式的诉求。

林灰意外地发现这些人的诉求跟刚才评论区那位老兄的建议差不多。

都是要求取消一万字的输入限制。

不过对于要不要有多条新闻处理这个功能这些人却出现很大的分歧。

居然在评论区里隔空掐架,也是离谱。

林灰看了一下两方的不同观点。

支持者认为多任务处理能力能提高工作效率;

反对者则认为多任务处理容易分神,会影响工作时的专注度。

呃,不愧是敬业的新闻工作者,这支持和反对什么的完全是从工作效率角度出发啊。

对于多任务要不要有,林灰巴不得这些人有争议呢。

这样他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将这个争议点维持现状。

不用在多任务方面做文章,即便是要搞专业模式,林灰的工作量也少了很多。

只需要取消一万字的输入限制就够了。

这对于林灰来说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不过是改动一行代码罢了。

当然了尽管只是改动代码,该收费还是要收费的。

改动一行代码不难,难的是知道改哪行。

程序猿的常态一杯茶一包烟,一行代码改一天。

别说一行代码改一天了,有时候三四行代码十多号人改上一个月也是常有的事情。

倒不是说程序猿消极怠工,问题是在别人写的shi一样的代码里debug着实有亿点困难。

玩不利索指针还胡乱放。

备注什么的更是没有。

没备注的情况还好点,最怕遇到堪比老中医的鬼画符的那种火星备注。

真就一个人的备注十个人猜。

为啥不找来写代码那个人问问?

笑死,早就离职了。

最关键的是改代码时不仅要忍受shi山一样的代码。

还要面对同行无意之间造成的掣肘。

别的行业林灰说不好,但程序猿行业并不适用于人多力量大。

至少不完全适用于人多力量大。

人力和时间并不呈现线性关系的。

大量人员并不能缩短软件的开发进度。

一窝蜂的作业方式非但无助于软件生产,反而会制造麻烦,产生出更差的软件。

向进度落后的项目追加人力,只会使进度更加落后。

因为新进的人员需要时间了解整个项目,而增加额外的沟通消耗。

当有n个人必须在这群人之中进行沟通时无阶级关系,当n增加,其输出m将抵消其效益,甚至倒退。

事实上认为人力能换取时间这种观念本身就是极其错误的。

别的行业可能是1+1>>2

但计算机行业很可能出现1+1<0的怪现象。

这件事最直接的启发是关于未来团队的构建。

关于要不要组团队?肯定要组建团队。

但不是现在。

一个团队不是乐高,说拼就拼好的。

团队需要分工,而成员之间需要合作。

合作需要有默契。

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称之为伙伴/mate

虽然话可能有点扎心,但事实如此,总之盲目组建团队是一件极其糟糕的事情。

事实上能够在大学开学前完成团队的早期雏形林灰就很开心了。

……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