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
材料转变为超导体的温度被称为超导临界温度tc,低于这个tc,超导体才能保持自身的超导性质。
然而,绝大多数材料的tc都非常低,基本都在220以下,需要借助液氮或液氦等维持低温环境。
想象一下。
你辛辛苦苦建造了一条几百公里的超导输电线,还需要全程浸泡在液氮中冷却,成本得多么夸张.
所以为了让超导体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必须要找到tc更高、最好是室温条件下大约25左右也能保持超导性质的材料。
从发现超导现象开始,物理学家对高tc超导体的寻找从未停止,但一直举步维艰。
在发现超导最开始的70多年内,tc的上限连突破240都很困难。
还好后来物理学家陆续发现tc超过173的超导体,目前超导体最高临界温度的记录保持者是150万个大气压下的硫化氢,tc大约是73,离理想的室温还是有一定距离,如此高压的条件也意味着难以实际应用。
与此同时。
基于以上这些概念,超导材料又引申出了两个小支路:
室温超导以及高温超导。
一般情况下。
我们把临界温度高于40k的超导体称为高温超导体,而把临界温度高于300k左右的超导体称为室()
温超导。
也就是说在超导界,“室温”其实是要比“高温”高得多的。
更特殊的是.
直到如今这个时期,物理学界对于高温超导的完整机理依旧没有定论。
这是一个凝聚态物理领域中的黑洞,如今凝聚态物理公认推不动的问题只有两个:
一个是强关联体系,另一个就是高温超导的完整机理。注:也有些观点把两者看做一个问题,这就和车厘子和美早樱桃是不是一个物种一样具体取决于你怎么看
除此以外,即便是薛其坤院士专精的分数量子霍尔效应都只能算是经典问题,而非绝路。
诚然。
由于这个机理无限接近理论层次的缘故,想要单独靠着它获得诺奖其实没多少可能,但对于物理界的从业者来说,解开这个机理带来的意义丝毫不亚于获得诺奖。
如今国内和国际上从事机理推导的团队有很多,就连薛其坤院士名下都有两个课题组在推这个课题,项目组的领头人一个是长江,另一个是杰青。
结果没想到的是。
薛其坤院士居然在徐云的硕士答辩现场,见到了这么个惊天动地的标题?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