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既然他们研究古礼,将来就必然会入京的。”他语气自信地说道,“等你看过这些典籍,自然会明白。”
见子非面露异色,秦昭又补充了一句,“当然,如今的大夏,依然要以法家思想为根本,包括官吏选拔,也是如此。治国才是目前的首要任务。”
说话间,他却忽然一怔,想起了另一件事。
那就是选拔文人的路子。
虽然有了纸张和印刷,普及教育的成本大大降低。
但实际上,真想从百姓中选拔人才,依旧是难于登天。
想办学堂,搞科举,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现在能普及的,只有书本,但没有那么多老师去授课。尤其对底层百姓来说,想改变命运更多的还是要靠个人天赋。
可问题是,有天赋的穷人家孩子,将来真的有机会入朝为官吗?答案恐怕是不行。
只要进入朝堂,天然就会有派别之分,这是无法避免的。其实单就朝堂之中来说,这也并非是坏事。
但是在人才选拔时,这就绝非是件好事了。
为何读书做官成本高?
都说“穷文富武”,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
“富武”是没错的,想要修行,要吃好喝好,非富贵之家不能为也,否则“炼精”时的精气从哪里来?传授修行法的老师从哪里来?
但是相比修行,读书,或者说读好书的门槛丝毫不低,甚至还要高出许多。
进行科举,当然会比如今的举荐、世袭强出太多,但也不过是把范围从曾经的“皇亲贵胄”下降一两层到“精英豪门”。
至于底层泥腿子?想都别想。
这是时代的桎梏。
知识改变命运是千古不易的真理。但问题是,精英阶层学的知识与普通大众并不一样。
以法家为例。
正统书籍就那么多,但是不同学者的思想、观点、注解却并不一样。
进行科举,卷子的确是密封的,所以就公平?
那怎么可能!
阅卷时看文风,也就是你在答题时习惯引用的章节或者你的思想偏好,一眼便能看出来老师是哪位,属于谁的门生。
字体就更明显了,几乎能代表应试者的家境、背景、学识,一眼就能知道你是不是个土老帽。字体不对的,考官根本看都未必会看上一眼。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潜规则,几乎决定了读好书这件事与底层百姓无缘除非能走大运遇到个好老师被收为徒弟。
士绅乡贤能用钱财开路,得以接触到这些东西。普通百姓,可能吗?
所以这个时代,想要通过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其实并不容易,哪怕普及了知识也是一样。
过去的经验早就告诉了秦昭,单靠大夏皇榜中的气运显示,是绝对不够的,太过于片面了,会有大片的漏网之鱼。
尤其是还未做官的普通读书人,又能汇聚多少气运?
而大夏最需要的,恰恰就是网罗起来这些人。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