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历史 > 锦衣辅国 > 132、弹劾3

等逯杲到了之后,张璟把景泰帝的手谕向逯杲传达了一番后,便让他带人去查焦敬、石璟、薛桓这三个驸马都尉,不用张璟细说,用心揣摩上意的逯杲就明白了张璟的意思,严查,就是字面意思,从严、从重查处,至于能不能查出点什么事儿来,就看他自己的本事了。

“门下领命,”逯杲抱拳躬身,“若无他事,门下告退。”

张璟点点头,不得不说,有逯杲这样的下属实在是太省心了,“此事交给逯千户,本官是放心的,好好办差,本官不怕你们功劳大,只怕你们功劳小,甚至没功劳,你们可明白?”

不仅是逯杲,崔昊、许大、许二等亲兵也大声应诺,张璟满意的点点头,指了指崔昊等三人,对逯杲说道,“逯千户,好好带带他们几个,去办差吧。”

孙家兄弟肯定是不能动的,最多也就是罚点银子,交出被侵占的田地、人口之类,至于官职,这兄弟俩本来就是个带俸官,拿份俸禄罢了,本来就不管事儿,就算免了官也无所谓,他们还差那点俸禄不成?

这就足够了,起码把姿态做足了,张璟在处理起其他外戚来,才理直气壮。这个“其他外戚”自然就是焦、石、薛三家了。

张璟决定,即便不弄死他们,至少也得让他们脱几层皮,否则,也太对不起那些被他们戕害的百姓了。

同时也是向内外表明,锦衣卫可不是好惹的,看到没有,这三家就是榜样,你们一个个的都给我仔细了,别被我们锦衣卫抓到把柄,否则,有你们好受的!

至于勋臣,张璟暂时还不打算动,这些人同气连枝,盘根错节,而且军队几乎都掌握在他们手里,虽然无权调动,但真逼急了,铤而走险也不是不可能。

张璟作为刚刚上任的指挥使,肯定是要拿出点政绩来的,至于稳定内部,根本不需要,他这个指挥使天然的便具有巨大的威慑力,谁敢阳奉阴违,甚至做些里应外合的把戏,不需要张璟出手,逯杲就能让他们明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真当锦衣卫狱是摆设?但凡当上锦衣卫了,那个是清白的,谁暗地里破事儿不是一大堆?

至于政绩,五城坊司现在被锦衣卫盯得紧紧的,正在谢通的带领下,和两万余民工热火朝天的整治京师环境,京师的市容市貌有了很大的改进,肯定还有改进的余地。现在做的只是疏通城内的水道沟渠、清扫街道之类。

接下来,张璟还会有大动作,推进违拆治乱、垃圾定点堆放、整治占道经营、违法经营等等举措,将为京师居民提供更加美好、舒适的生活环境等;与这些举措相对应的,便是组建一支环卫队伍、根据各坊实际情况,划分商业区域等等,很多,只要做好了,都是亮瞎眼的政绩。

当然,仅靠锦衣卫,这些事办不成,户部、吏部、顺天府都要动员起来,才能让这些事情有始有终,成为善政,而非半途而废的恶政,否则届时苦的还是普通百姓。

张璟肯定不会干这等事情,所以,他并未将这些事情提上议程,起码得与几个部门通通气、达成一致后,才能行动。要不光整天扯皮就行了,还指望把事情办成?做梦去吧。

虽说现在这个时代,各部门之间的职能并未如后世一般,有明确的划分,话又说回来,即使到了后世,有些部门之间的职能也是重合的,就更别说这个时代了。张璟必须做到有备无患,否则,等着扯皮吧。

这事儿不急,这完全是张璟用来为自己刷声望的,声望什么时候刷不行?

皇城,仁寿宫,孙太后正在唉声叹气,容不得她不叹气,自己的两个好兄弟竟然与白莲教扯上了干系,竟然还是以为她祈福的名义,这锅背的。也就是自己的好哥哥没在眼前,否则,孙氏绝对让宫女、内官棍棒伺候!

景泰帝已经够给她面子了,牵扯到她娘家的事情,一概“诏宥之”,这次也一样,面对朝中汹涌而来的奏折,仍是留中不发,弄得孙氏都没脸继续为娘家兄弟求情了。

虽说朝廷大事、江山万年这样的大事跟她这个老太太没什么关系,但这江山毕竟是朱家的,结果自己的娘家却在哪儿疯狂的挖墙脚,这叫什么事儿?

“皇帝将如何处置?”孙太后问下马伺候的女官。

“臣妾不知,”女官应道,“似乎留中了,不过陛下之前召见过锦衣卫指挥使张璟,不知是否与此事有关。”

孙氏叹了口气,“罢了,此事先不管,静观其变吧。”听说是交给了锦衣卫,孙氏松了口气,锦衣卫是皇帝亲军,怕是不敢随意对自己的兄弟动手,这便无妨了,只要不是杀头,其他结果孙氏都能够接受。

不接受也没办法呀,跟白莲教搅和到一起,能全身而退就不错了,还指望什么呢?

“好生打探,一有消息,立即报于哀家。”孙氏吩咐了女官一句后,便开始闭目养神。

却说张璟,把差事分派下去之后,便带着人直奔洪庆宫去了。不错,正是朱祁镇所居之处。

后世的记载皆言,朱祁镇被软禁在洪庆宫期间,景泰帝如何如何,锁芯灌铅、砍伐树木之类的段子不要太多。

张璟就想问一句,好歹这几年景泰是皇帝,一呼百诺是最起码的吧?怎么不能找个理由,让朱祁镇暴毙,反而费那么多劲?这不是败坏自己的名声嘛。

当然,这事儿扑朔迷离,不是当事人,谁也不知道真实情况如何,至于各种记载,也就那么回事儿罢了。

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杀齐君,史官因为如实写下“崔杼弑其君”而被杀,他的两个弟弟也坚持如实记写,结果还是被杀;第三个弟弟毫不畏惧,依然坚持秉笔直书,崔杼无奈才作罢。这样的史官,早已不存了。

现在只能通过一些事情去推论罢了,当然,也没什么用处。明史毕竟是冷门,那么多遗老遗少在,明史怎么可能不冷。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