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少郎似乎精于庖厨技艺?”
徐铉看着面前的清秀少年,很难把他与自己印象中,肥胖油腻的厨工联系到一块。
朱秀谦虚道:“称不上精通,多少会一些,当份营生,养活自己不成问题。”
徐铉奇怪道:“褚少郎耕读传家,庖厨技艺从何处学来?”
朱秀叹口气,戚然道:“家父早逝,家母久病缠身,为给母亲治病,家中经年积蓄耗费一空,祖上留下的几亩薄田也已转卖。家门传至我这一代,竟然落魄至此,晚生时常感到愧疚,有负家父早年教诲,实在惭愧!
为讨生计,多年来,我白日辗转县乡酒肆茶铺,打杂帮厨,偶尔也会到富足人家灶房帮工,挣些零散小钱,勉力维持日常花销。
晚上便回家侍奉老母,温习经义子集。这些庖厨技艺,也只是多年来积累下的经验而已”
徐铉感慨连连,动容道:“褚少郎勤工侍母,还不忘刻苦攻读,大孝大贤,令人叹服!”
“徐先生过誉了,只不过是人子之责而已。”
朱秀拱拱手,谦逊的模样引得徐铉又是满眼浓浓赞赏。
朱秀的言辞找不到明显纰漏,徐铉对于他的身世来历已经信了七分。
“褚少郎是泾州人,又志在考取泾州学堂,想必对于彰义军了解颇深?”徐铉装作不经意地随口问道。
朱秀笑道:“晚生在安定县住了几年,也算对当地颇为熟悉,若是徐先生有什么问题,尽管问就是了。”
徐铉斟酌道:“褚少郎对彰义军内部局势可有了解?”
朱秀看看他:“徐先生问的哪方面?”
徐铉谨慎地看看左右,放低声:“听闻自从去年县城动乱,史节帅意外受伤开始,彰义军的权力便易主了。史节帅让麾下一位年轻的掌书记代行节度使职权,传闻此人不满二十,掌权之后泾州军民尊称其为少使君?”
朱秀笑道:“徐先生刚来不久,消息倒是灵通。此事晚生也知道一些,少使君乃史节帅心腹,天福十二年,契丹主耶律德光大举进犯河北河东,史节帅率领彰义军辗转数千里驰援,在河北沧州与少使君相识。
两人一见如故,结为忘年之交,此后少使君便辞别天雄军,随史节帅来到泾州。”
“原是如此。”徐铉了然,“天雄军威名赫赫,驻地邺都更是天下雄城,河北屏障,此人却放弃前途更加光明的天雄军,毅然决然随史节帅来到泾州,能作出这般决定,也是殊为不易啊!
想来他与史节帅,一定是情义笃厚,又都是视富贵荣华为浮云的洒脱之人,相约投身于边疆,戍边报国,真是可叹,可敬!”
说到感慨处,徐铉举起茶盏当作酒,仰脖子一饮而尽。
朱秀撇撇嘴,这家伙竟然还脑补出一副慷慨义士赴边报国的剧情。
要不是担心被刘承祐弄死,鬼才想离开天雄军!
要不是邺都城外,被老史这个老杂毛一根麻绳捆了,鬼才想来泾州!
两年多前,被老史用麻绳捆住,塞进马车,一路颠簸摇晃,渡黄河入关中,最后来到荒凉的西北边塞,当初那种绝望悲凉的心境,一回想起来,朱秀就恼火的牙痒痒。
徐铉捻须又道:“可是少使君之名,毕竟有名无实,没有朝廷实授职位,还是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朱秀笑道:“徐先生有所不知,少使君在关中平叛之战立下大功,朝廷论功行赏,已经授予他彰义军行军司马,兼泾州长史的正式职位。”
“噢?”徐铉惊讶,“将一年轻人骤然提拔至高位,开封朝廷当真有魄力!”
旋即想到些什么,又急忙问道:“听说朝廷还要派遣一位节度副使到来,这少使君的封赏,应该也会一并到来吧?”
“据小道消息传言,确实如此。”
徐铉捻须沉吟片刻,摇摇头咋舌:“彰义军内祸不远矣!”
朱秀暗暗翻白眼,这家伙倒是个人精,一眼就看出彰义军的问题所在。
不过这种事,岂是一般人能察觉的,朱秀当即就用一种震惊又古怪的眼神盯着他:“徐先生何出此言?”
徐铉心虚似地干笑道:“徐某不过随口一说,褚少郎不必放在心上。朝廷派遣的节度副使,相较于彰义军来说始终算是外人。纵观唐末藩镇之祸,朝廷与节度使争权、相互猜忌,但凡朝廷所遣官吏,无不肩负监军职责,这又深为藩镇所忌。”
朱秀拱手道:“徐先生果然好见识,难怪文章能两度登上泾州生活小报头版。”
徐铉笑了,“褚少郎平时也喜欢读报?”
朱秀道:“每期必买,重点关注头版文章,徐先生的两篇大作晚生全都认真拜读过。”
徐铉很高兴,客气了两句。
在江南时,他的诗词文章也备受追捧,每逢有最新力作出现,都会惹来一时热议。
对此,徐铉习以为常,心态平稳。
可每期投往报社的文章,却让徐铉时常感到焦虑,担心被拒稿,录用之后欣喜若狂,可是刊登以后又担心惹来批评争执,甚至是极端者的谩骂。
被一个后辈当面夸奖,也能让徐铉备受鼓舞,发自内心的高兴。
徐铉自嘲地笑笑,来到安定县后,他的心态就出现了失衡状况,也不知是为何。
“褚少郎可知四有先生之名?”
“当然知道,此人以写白话文章为人称道,言词浅显,有时甚至粗俗,但胜在容易理解,因此在普通百姓中反响热烈,受众颇广。”
徐铉笑道:“褚少郎怎么看他的文章?”
朱秀想想说道:“就文采而言,不及徐先生万一,不过倒也条理清晰,切实有据,并非胡编乱造,亦有可圈可点之处。”
徐铉忍不住嘲笑道:“以此人的文笔,若非有节度府的关系,又或是本身就是彰义军中官吏,绝不可能有登上头版的机会。”
朱秀眨眨眼:“徐先生觉得文笔很重要?”
徐铉肯定道:“那是自然!譬如,两汉之际,文坛崇尚承袭古风,以五经为祖,圣贤之言为准则,重师法传承、章句治经。
魏晋年间,名士蔑视礼法,狂放不羁,追求自由展示个性,所谓清新脱俗、风流自赏!
强唐之时,文风豪放,不拘小节,不循古制,博采众长,既有词藻华丽的宫廷派佳作,也有波澜壮阔的边塞军旅派代表。
虽说诗词歌赋不一定都要绮丽瑰艳,但遣词造句也不能如此直白粗浅。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