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翻了两页。
看不懂。
殷清风于是开始解释什么是声母,什么是韵母等等内容。
成书于宋朝的广韵有两百零六个韵部,但唐朝人发音,与宋朝话一样,与现代汉语发音有很大的不同。
重唇音有b、p、b、。
b、p、读音同汉语拼音,b为b的浊辅音。
浊辅音是不送气的,就像今天的英语一样,所以b读为英语b的b,读为鼻冠音b,
但这种发音并非正统音。
当唐音传到东倭后,“万岁”就变成了“板载”。
舌音分舌头音和舌上音:端知、透彻、定澄、泥娘n。
“端透定泥”叫做舌头音,“知彻澄娘”叫做舌上音。
齿头音有精、清、从“、心s、邪s“。
“读为的浊辅音,就是英语brs的s。
s“读为s的浊辅音,就是英语的。
另外,唐朝的某些南方方言中,“和s“都读为“。
正齿音有:庄、初、崇“、生s、俟s“。
“读为的浊辅音,就是英语的。
s“读为s的浊辅音,就是英语psr的s。
正齿音b有:章、昌、常、书、船。
是的浊辅音,是的浊辅音。听起来有点像,但没有那么清脆。
在唐朝的很多方言中,和都读为。
牙音有:见、溪、群、疑n。
是的浊辅音。n发音同粤语“我”的声母,很多汉语方言都有这个声母。
喉音有:影零声母、晓、匣“、喻。
“是的浊辅音。
半舌音:来。的发音同汉语拼音。
半齿音有:日n。
n发音类似n,但发音部位与汉语拼音相同。
除了声韵不同,声调也不同。
现代普通话有五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和轻声,与唐朝的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在字面上看起来区别不大。但真正发音之后,区别就明显了。
平声的标准是“哀而安”:大约是一种长的中平或低平调。
上声的标准是“厉而举”:大约是一种短的升调,用力比较强。
去声标准是“清而远”:大约是一种长的高降调,“远”是拖音、拉长音的意思。
入声标准是“直而促”:入声以p、、收尾,发音短促。
在现代,除了个别地方的方言和方言中的个别词汇,大多数以上的汉族人口早已不再使用这四种的发音方式了。
正因为发音的方式改变,词在宋朝时兴起,到了明清时期,再难出现唐宋时的诗与词的大家了现代人更是很难再根据律诗的要求和词牌的平仄规定,写出古韵十足的古体诗和词了。
为了能与唐朝人发音方式相符合,殷清风整理出的带音标注解的课本,可是费了极大精力。
同样,给李世民解释的时候,也是很费口舌的。
“侄儿以外邦人的字母为汉字注音,不但因为以往的韵书学习起来很繁琐,而且若是这个拼音可行的话,不但大唐四方的百姓可以用同一种口音交谈,万世之后,人们使用的语言仍然是现今叔叔与侄儿交谈的口音。”
不管是李登的声类、吕静的韵集、陆法言的切韵还是在切韵的基础上修改演变的唐韵或广韵,使用起来,在现代人看来都是非常繁琐的。
现代的汉语字典,虽然有偏旁部首检索和首字母检等,但绝大部分人的检索习惯就是首字母检索的。
可古人是用一个汉字来代表一个声母的。
可这个作为字母的汉字又怎么发音呢?
于是,再去检索。
如此下来,不繁琐才出鬼了呢。
如果只是繁琐也就罢了,随着时代的变迁,宋人不知nrn如何发音,明人不知宋人是如何说话的。
但有了以字母代替汉字来注音就不同了。
只要一部字典出现后,即使再过上一两千年,后人的发音不会变化太多,也仍然可以根据这部字典发出一两千年前古人的发音的。
“什么!”李世民有些不敢相信,“万世之后”
他有些哆嗦了,“就这个就可以做到?”
李世民像捧着绝世宝贝一样,捧着手里那薄薄的小册子,眼睛放着吓人的光亮。
“叔叔读过的说文解字,是以部首编排的字典。若是在说文的基础上,叔叔召集天下大学问者,以部首和这拼音相结合,再编撰一部新的说文会如何呢?”
李世民不停的眨巴眼,想象着殷清风话里的含义。
殷清风继续扔n,“说文解字原文是以小篆书写的,逐字解释字体来源。
其全书共分五百四十个部首收字九千三百五十三个另有“重文”,也就是即异体字一千一百六十三个总计共一万零五百一十六个字。”
李世民继续眨眼,这些他都知道。
“现今距离说文成书,已经过去五百余年了。这五百余年里,不但某些汉字的字义发生了改变或者是有了新的解释,可能还有新的字被使用了。
现今的大唐,已经初步具备了国祚长存的底蕴。但侄儿还是认为,某些家族对皇室的威严还不是很敬畏的。
若是有一部能完全取代说文的典籍,在叔叔在位期间问世了,那些世家会不会低头?等承乾阿弟继承叔叔时,会不会更顺利的治理江山天下?”11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