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想到“治世能臣”这个词的同时,裴氏六人心中同时泛起怪异的情绪。
无论在正史、信史和野史中还是他们族里的记载中,那些被他们引以为傲的先祖们,还没有一个人能在殷清风这个年龄达到他所取得的成就。
裴氏是一个支房多子弟众的家族,凡是能在仕途中获得族中支持的,唯有嫡系嫡子。而,殷清风现在的成就,既不依靠族中,身份还是庶子,偏偏还未及冠。
他们当中,裴寂对殷清风了解最多。
他一直以为殷清风只是在李世民的授意下行事的,但现在他发现他错了。李世民那么一个有野心的人,不可能在还没有践祚的情况下就先把自己约束起来。
如果这一切的想法都是殷清风自己的,该怎么形容他的才能呢?显然,一个治世能臣还不足以。
裴寂在刚才介绍殷清风时,先介绍他出身家族的郡望,除了是一种交际礼仪外,主要还是宣示他出身家族的地位。人们可以凭借这个郡望去判断这个家族的影响力。
如果要仔细介绍他,皇孙之师依然要排在最前面。比较太子之师和皇孙之师的影响,各有各的优势,但无疑皇孙之师的潜力最大、影响力最长久。
接下来,是从五品的帝婿。帝王越强势,帝婿越显赫。
依照惯例,在皇室的联姻中,给公主们挑选驸马和给太子挑选太子妃,向来都是谨慎的。这些联姻的家族的势力一定是最强的。而且,驸马所在的家族的地位向来要高于太子妃和王妃的妻族。
如果不算出身的家族,单以个人而言,殷清风将来的驸马第,将是皇室之外的第一宅第。以后,凡是想要与皇室搭上关系的人,就必然要先去拜访他的宅第。
排第三的,是永业集团的掌控者。不管世人如何看待商贾,聚敛天才半财的永业集团,已经开始影响到了无数人,这其中,包括各个世家们。
很多人在猜测,永业集团是属于李世民还是属于殷清风的。但那些猜测的人也知道,只要等到殷清风与襄城郡主成亲了,再多的觊觎者也要掂量一下李世民的力量。
从三品的开国淮阳侯排第四,这是殷清风在李唐的封爵系统里位置。十六岁,又非因荫封而获得侯爵的,历史上也没有几个人能做到的。三十年内,他铁定升为从一品的国公。
郧国公之子的身份最轻微,没有吴国公的义弟重要,也没有宿国公姻亲的身份重要除非郧国公身居高位。
遍数长安城内年轻一代,有这么多头衔加身的,唯有殷清风一人。他前四个头衔中随便一个,都足以得到世人的尊敬,更何况是叠加在一起。
原先,裴氏六人是以李世民代表的身份来接待殷清风的,一番交谈下来,他们才知道他们以前对殷清风有太多的忽视了。
仔细分析殷清风刚才的两个谏议。
首先,皇室将获得仁政的评价,第二,官职显赫者将不再担心来自帝王的无名怒火而专心与其他家族角力第三,增设一个权力极重的检察院,就意味着多了许多重要的官职。只要坐上去,就会带来无数的利益。
以往,刑部尚书与工部尚书就像被追封为司空司马一样,向来是用来赏赐给某个勋贵的,在朝堂中的权势远没有民部、吏部那么重要。
但现在不同了,工部忙着修路修渠,刑部也升到与三省同等的位置。现在进入工部,捞取钱财只是末端,获得政绩才是主要的而进入刑院,则是真正的加官进爵。
三省六部变成六省五部?听起来有些怪异,但谁还在意这个啊。现在重要的是,先和其他家族沟通,然后将这两件事落实以及确定各家族在刑院和检察院的位置。
裴氏六人越想,心中越火热。本来是想打探一下李世民的意图,也好做下一步的打算。现在不但不用担心是否把家族迁到长安来的问题,还意外得到了这样的收获。
这个殷氏子不能错过!
既然要交好他,他们能做的,也唯有联姻了。可是,五支五房中由哪一支来联姻呢?看来,唯有先组成京兆堂,然后以裴氏京兆堂嫡女的身份与他联姻才可以!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殷清风的两个谏议能否被李世民认可。若是不能,还是空谈一场。
裴氏六人压下结交殷清风的热切,以及不用为家族担忧的兴奋,由裴寂说道:“清风的谏议自然是极好的,但想要说服太子不知清风可代为说项一二?”
凭着殷清风在李世民面前的受宠程度,殷清风自己都不去找李世民谈刚才的谏议,而是想通过他们之口提出来,可见殷清风也知道这里的难度有多大。所以,裴寂这么说也是想试探一下殷清风的意图。是真想达成这两个谏议,还是想陷害他们。
殷清风说道:“难道诸位亲长打算亲自去劝谏太子?”
他假装很诧异的样子。
裴寂等人当然想当这个出头鸟啊。
搬迁至长安并组成京兆堂或许不急,改动三省六部制或许也不急,但株连四族却必须赶紧商议出来,然后挟众人之力向李世民提出来的。
这件事如果由裴氏来牵头,将在其他家族中获得多大的恩情啊!
只要株连四族的律法落实了,凭着这个声望,他们接下来再出面召集其他家族商议改动治政结构的问题。
而这一次,不管成与不成,河东裴氏或者京兆裴氏的声望将达到了顶峰!受惠的其他家族将会在未来的五十年内,对裴氏做出难以想象的回报!
就凭这两点,再难也要做的!这个出头鸟他们当定了!
不过,裴寂还是问道:“难道清风有更好的谏议?”
殷清风道:“增设一个立法院如何?这个立法院专门制定新的律法和修改旧的律法。”
中国古代的法典基本上都是由皇帝指定的若干位大臣编纂的,没有专门的立法机构。
这些编撰者们将以前的法典找出来,然后结合皇帝的指导意见,再花费一段时间就算完事儿了。等以后哪个皇帝为了凸显政绩,才会再让人编订新法。
他刚才将执法机关单列出来,又提出一个立法院,明显就是奔着三权分立去的。
他也清楚,三权分立并不能完全有效制约皇帝的权力和行政权,更不是制约这些权力的唯一途径古今中外没有任何一个政权能很好地解决权力缺乏有效制约的问题。
但,权利分散总比权利集中要好得多。
在封建制度下,皇帝的权利的确很大,但他们也要防备臣子造反。王莽、杨坚等人就是例子。
从皇帝的角度去看,权力部门越多权力就越难向一个人的手里集中从臣子的角度去看,权力部门越多他们对抗皇权的势力就越大。这么看起来,好像皇权很吃亏。
殷清风当然不会把皇权削弱得失去平衡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