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虎的大军逼近台南,加龙并没有吸取赫克托号和格拉弗兰号战败的教训,他派了一支一千人的队伍准备中途截击罗虎的军队。
荷兰人统治台湾岛时,曾向台湾岛的汉人和土着居民征税,那些在台湾定居的汉人很少进行抵抗,这给荷兰人造成了中国人懦弱的形象。这些中国人一听到枪响就怕的要命,所以荷兰以往在中国沿海抢掠时,很少遇到有效的抵抗,所以他们以少打多根本不害怕,认为只要放一排枪,打中几个人,剩下的就会惊慌失措地逃命。所以即使罗虎的大军来袭,人数数倍于荷军,这些红毛也自认为能战而胜之。
加龙甚至给自己的部下打气,叫嚣“一个荷兰士兵能抵二十五个中国士兵。”
这支自信的荷兰军队傲气的资本是他们这一千人中有二百人拥有燧发枪。
燧发枪相比亚洲军队还在使用的笨重的火绳枪是强大不少,可惜他们并不知道平辽军的火器已经超出了这个时代。
这一千多人的军队由军官阿尔多普率领,荷兰在大员(台南)地区的军队共有一千六百人,其中一千二百人驻守热兰遮城,还有四百人驻守赤坎城,阿尔多普手中的军队是从这两座城抽调出来的,他们的自尊还不允许自己躲在城堡里被动挨打。
在通往赤坎城的路上,平辽军遭遇了荷军。在阿尔多普的指挥下,他的二百火铳兵排成三排,准备用三段射教训一下中国军队。同时他还带了十门二十四磅炮,威力不小,可以对平辽军造成伤害,但是不足以造成精准的大面积的杀伤。
双方相隔三百多步,荷兰人的火炮响了,十发炮弹在分散的平辽军阵型上只飘起几朵烟尘。
“火箭炮车准备。”罗虎冷冷地看着对面的荷兰军队,眼中是绝对的自信。
“放。”随着一声令下,二百枚火箭弹呼啸着升空,那些划破天空的声音犀利又急速,荷军开始变得有些恐慌。
很快,比恐慌更可怕的是无情的弹头和灼热的尾焰,荷兰阵形这边遭受了火箭弹的凶狠打击,很多士兵就此毙命。
第一轮的较量,阿尔多普就发现自己的军队已经处于了下风。
“稳住,士兵们,稳住。”阿尔多普骑在战马上跑来跑去,他在给自己的军队鼓劲,目前只是损失了大约二十多人,还远未到失败的地步。
不过,平辽军随之而来的阵地突击彻底击碎了荷兰人的骄傲与自信。
在长牌的掩护下,平辽军以四十人为一方阵,每个方阵的最前面是八个长牌手,然后是八个长枪兵,二十四个米涅枪兵,八个炮手推着四门佛朗基独轮小炮。
平辽军迫近到二百步的距离,荷军那边还在为三段射击做准备。
“轰轰轰……”
“砰砰砰……”
平辽军在二百步的地方开始了射击,佛朗基小炮在轰鸣,米涅步枪在射出子弹。
还在装弹的荷兰士兵还没明白怎么回事就被米涅子弹贯穿了身体。这些荷兰士兵都没有穿胸甲,这时在西欧板式胸甲还没有被淘汰,但是在台荷军并未装备,因为他们觉得维护台湾的治安,对付一些汉人和本地的土着时,根本就用不上胸甲。
荷军的损失是惨重的,大批士兵中弹后终于意识到了中国军队的恐怖,他们能在二百步之外精准打击,这让自认为先进的欧洲人开始抱头鼠窜。
“稳住,稳住。”阿尔多普的叫喊已经镇不住手下士兵了,他的人在向后跑,为了能不使军队跑得过于狼狈,他下达了撤退的命令。
平辽军很快扫平了拦路虎,包围了赤坎城。赤坎城是热兰遮城的姐妹城,一六二四年荷兰人来到台南,建造完了热兰遮城后他们又在对面的赤坎修建仓库、住宅和商业区,汉人称作赤坎城。
现在荷兰人后退到这两座城中,妄图依托这两座城堡负隅顽抗。
热兰遮城堡采用领先的“棱堡”设计理念,易守难攻,给了荷兰人灵活选择,进可以选择弃城逃跑,退可以选择死守热兰遮城。
历史上,他们在这里坚守了八个月。
历史上的郑成功打不下热兰遮城。罗虎现在也没有攻破热兰遮城的自信,受制于历史的局限,正面强攻不会讨到什么好处,而且现在在北中国,满清仍在酝酿南侵,山东、江苏还需要他在。
罗虎安排柳和尚率领重甲步兵营、火器营和卢常捷的步兵营在此围困热兰遮,他给和尚讲了三点。
第一点是在热兰遮城外开展屯田,做好长期围困准备,不要想着能攻破此城,一点点把他们耗死就行了。
第二点,密切注意荷兰从印尼方面的援军,他只带走辽宁号和部分福船,把赫克托号、格拉弗兰号和五艘大熕船给和尚和姜超,如若敌人来增援,务必歼灭之。
第三点,大力发展当地经济,甘蔗种植、采矿、粮食生产要同时进行,以最快的速度把台湾建造成平辽军的后方基地。
交待完这些,罗虎准备北返,这次航行他只带走了姜超的一千水军和秦丰、周有志等五百重甲亲兵,辽宁号与十艘一号福船,二十艘二号福船。他们从台南出发,开始了北返之路。
……
满清这边,多尔衮正在筹划如何进军南明,经过罗虎的多次折腾,他已经意识到不铲除罗虎在山东的势力,是不能让大军平稳地行进到南京的。
多铎也同意他老哥的意见,南明朝廷目前就是罗虎在苦苦支撑,必须先打掉他。
“这个家伙把自己的军队称作‘平辽军’,这是在藐视我们吗?”多尔衮一边看着地图一边对多铎说道。
“这都怪豪格那个废物,居然连这个顺军出身的毛贼都对付不了,还被他歼灭了主力,我们满人怎能承受住这样损失。”多铎道。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