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相国之策甚好,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李林甫增加币值的建议,得到了一众重臣们的支持,就连李隆基也微微点头、认为这是一个解决钱荒的办法。
不想这时候,左相李适之站了起来:“臣反对,用增加币值的办法来解决钱荒,这无异于饮鸩止渴,虽然一时解决了麻烦,却会伤害我大唐百年基业难道诸位忘记了,三国时期,蜀、吴两国铸造大钱,以至于物价飞涨、民怨沸腾,最终导致亡国的教训了吗”
李适之不仅反对,还列举出了实例,原来这种铸造大额钱币的办法、并不是李林甫的首创,历史上早有人做过了。
东汉未年、三国时期,刘备占据益州之后,为了筹集钱财,扩军备战,下令铸造过直百钱,也就是一枚一百文的铜钱,以取代之前的五铢钱!
东吴的孙权更厉害,下令铸造了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大泉五千几种货币,并在民间强行流通。
相反的,北方的曹魏政权却在努力恢复五铢钱、以稳定金融秩序,可惜不到一年就失败了,五铢钱再次被罢。
接下来,曹魏开用谷物、锦帛作为交易的货币,宁可让商业状态倒退几百年,也死活不肯铸造大额货币,是曹魏君臣犯傻吗,放着现成的办法不用?
非也,曹魏君臣一点不傻,相反他们更会算长远的大账!
铸造大钱,有一利、亦有一弊,而且从长远来看,弊远远的大于利。
举个例子来说,朝廷从百姓手中买一头牛,市场价格是十贯钱,也就是一万枚铜钱。
如果铸造大泉五千那样的货币,朝廷同样买一头牛,只付给百姓两枚铜钱就可以了。
问题是,两枚铜钱的实际价值,能和一头牛真正的等价吗这就是一种变相的经济剥削,久而久之,必然导致物价飞涨、民怨沸腾,失去了老百姓的支持,这样的政权又岂能长久呢?
历史上,吴、蜀两国亡于北方的魏晋,失败的货币政策是重要原因之一!
“左相国未免夸大其词了吧,老夫提议新铸的几种钱币,币值并不算太大,只要谨慎一点,适量铸造,对国家只会有益不会有害!”
“哼,适量是多少,今日铸一点,明日再铸一点,数量只会越来越多,早晚会危机江山社稷,须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左相国危言耸听了,我大唐君圣臣贤,皆通治国之道,绝不会滥铸钱币、危害百姓的的。”
“哼,君圣不假,臣贤则未必,再说谁又敢保证,后世之君个个如圣上一般英明呢?”
大殿之上,李适之和李林甫争吵了起来,一个坚决反对铸造大额货币,另一个认为适量的铸造大额货币对国家不会有害,还能解决钱荒的问题。
各执一词,争论不休!
龙榻之上,李隆基双目微闭,一言不发,却在心中权衡着左、右两位宰相的意见,谁的更加可取一些?
钱荒问题越来越严重,不尽快解决是不行了,铸造大额钱币不失为一个办法,可是李适之的担心也不是多余的,难道就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
另一边,眼看无法驳倒李适之,李林甫及其党羽们改变战术了。
“左相国坚决反对铸造新币,莫非有更好办法不成?”
“没错,自己想不出办法,又不肯接受别人的办法,莫非就眼睁睁的看着钱荒越来越严重,危害我大唐江山不成?”
“哼,老夫不才,却有几个办法可以缓解钱荒!”
“哦,左相国有何良策,朕洗耳恭听!”
听说李适之有解决钱荒的办法,李隆基立刻睁开了眼睛。
“回禀陛下,解决钱荒,犹如治水,堵截实为下策,疏导才是上策,臣有四个疏导之法:
其一,我大唐的金、银、铜矿分散各地,有的由地方衙门负责,有的由私人挖掘,管理混乱,没有法度,且盗挖盗采的事情非常猖獗故而老臣建议,在工部之下设置矿监司衙门,专门负责全国矿产之事,并任命矿监若干人,分度各地、监督开采之事。
老臣反复计算过了,若是管理得法,同时加派人手,全国每年金、银、铜的开采量,增加三成以上不是问题。”
增加三成的矿产,也就意味着增加三成的钱币铸造量,看似不是很多,可放在全国而言就不是一个小数目了。
“好、好,左相国这个办法甚好,各地矿产的事情是该好好的管理一下了。”李隆基点了好头,对李适之的第一个办法很满意。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