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段时间我十分迷恋粘“知了”,一放学便缠着家里人给煮面筋,那个年头家里的粮食已经不算紧缺,但家长天天被缠着煮面筋,也会烦得受不了。后来我父亲干脆一拍腿,教我了一个抓“知了”不用面筋的方法。
只见老爷子从柳树上折下三四根儿筷子粗细的树枝,都撅成半尺来长的小棍儿,然后用这些小棍儿编成一个类似圆锥体的小笼子,底面留出的开口大概有两三个鸡蛋大再把这个笼子绑在竹竿的一头,就算做好了。
这玩意儿能顶用吗?底下大开着口子,那“知了”不会跑了啊?结果我一试用,才知道这个不起眼的笼子竟是何等的神奇!
用面筋做成的粘杆,还得对准“知了”的翅膀下手才管用,而这个笼子只要冲着树枝上的“知了”一罩,那“知了”受了惊往上一飞,就“啪”地一下死死卡在笼子里,百抓百灵,无一漏。
我仔细研究了一番,才发现“知了”的一身本事全在那一对翅膀上面,它振翅的肌肉最发达,其力气也大得惊人。
但是“知了”的翅膀并不像鸟类那样,可以打弯儿改变翅膀的形状,所以“知了”振翅起飞的路径更接近于一种螺旋运动,相当于在身子两侧各装了一个巨大的螺旋桨。
这样的好处是爆发力强,飞行速度快,坏处是平衡性和稳定性差,“知了”若想改变飞行的方向,必须给它足够大的空间转弯,否则只能一个劲儿地往前飞。
这柳条笼子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被罩住的“知了”受惊起飞,然后高速飞行的“知了”一头撞在笼子的狭窄之处,柳条之间的间隙会卡住“知了”的两翅。
如果此时笼子里是一只鸟,它只要停止拍打翅膀,再缩一缩劲儿,将翅膀从间隙里b,身子调转个方向,爬出笼子就算逃出生天了。
但“知了”的振翅动作却根本一时停不下来,两翅被卡住的瞬间会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使得“知了”的身子做反方向的螺旋运动,一下子把振翅使用的肌肉活生生地扭伤。
即便这“知了”再从笼子里掉出来,也不会飞了,只能在地上慢慢地爬!
老爷子当时十分得意地告诉我,这是他自己改良后的用法,这玩意儿的原型是用来“叉”鱼的,样子有点儿像个半封口的弧形笊篱。
其原理是利用鱼在逃命发力的时候,用到的肌肉与平常游泳的不一样,它是用腰部以下直到鱼尾的部位猛地摆动发力,虽然前进的速度很快,但逃跑方向是几乎固定的。
如果鱼在发力逃跑的时候,上半身被什么东西卡住,巨大的反作用力立时会把鱼的腰部肌肉扭伤,这时它即便有天大的本事也使不出来了,你只管从笊篱里往外捡鱼便是。
我老爷爷传下的手段,都是活用万物之间相生相克的原理来捕捉猎物的方法。就比如那个用于罩“知了”的笼子,如果被罩在底下的“知了”偏不起飞,我则拿它一点儿招都没有。
可事实上每个被罩住的“知了”都立刻没头没脑地逃命,然后就被卡在笼子上成了我的战利品。如果这“知了”一个个定力十足,那不就成精了么?对吧。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