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让你们回来,名义上是帮助舅父造新纸,做舅父的下手,实际不然,你们利用这机会,将所有新纸的工艺全部暗中学下来,必须全部学会。不去远方就算了,去远方,置办的产业就是新纸,可能也会有一种美观的新伞。”
“怪不得选择泗州或楚州。”肖道梁说。
唐朝出口的几个主要商品便是丝绸、陶瓷、茶叶与纸张,泗州楚州离扬州近,是唐朝重要的“海港”,新纸造出来,能卖给外国人。
也不仅是新纸,若只是造纸谋利,直接放在扬州岂不是更近?
这个安排李伸不知道能不能用上,不过若是用上,到时侯会有很大的用场。
李伸就没有说了:“不管你们怎么学,我的安排不能说,也不能说是学工艺,明面上你们就是来帮忙的。最好让人不要关注,不关注,你们走了后,才不会有人注意。”
李伸回去,安排宅子。
为了买下隔壁的客舍,折腾了许久,还是梁花两位管事替他们买下新宅子,然后又补贴了许多“搬迁费”,隔壁客舍这才同意搬迁。
但客舍的宅子比较低矮,房间又小,必须推倒后重建。
李伸画了“规划图”,新宅子改为两进的四合院。后院除了一个新厨房,余下的是下人住的地方。前院才是招待客人的场所,中间挖池子,放假山,植花草,配套得跟上档次,不然怎能摆烧尾宴?
反正会花不少钱,也需要三个余月装修,才能营业。李贵儿对此也认可,美味居扩大了,才能赚到更多的钱。
差不多安排妥当了,李伸才在临行前做最后一件事。
他从赵原村拉来一些货物,一袋子沤烂的松树皮,以及几十盆青蒿。然后拉到兴庆宫,要求见李隆基和杨玉环。
李隆基也好奇,让李伸将这些东西搬到兴庆宫。
李伸又让兴庆宫的太监,将去年三县送来的“矿肥”从兴庆宫库房里搬出来,分别就是泥炭、蛭石和珍珠岩,号称园林三宝,然后取来兴庆宫的苑土,将这三样“矿肥”和松树皮放在一起搅拌。
当然用不着他动手了,太监在搅拌,李伸站在边上做着解释。
“矿肥”远不止这三种,也不仅“矿肥”,常见的有泥肥、绿肥、粪肥,有的土壤,用竹炭也能做肥料,还有酸碱性,赵原村的土壤便呈碱性,于是在李伸提议下,先是从他舅家开始。
于地头挖土池,汛期引水进来,再投入各种草秸,用沤烂的腐水浇灌,不但能当沤肥用,也能改良其碱性。作物确实长的好啊,赵原村有村民也开始模仿了。
但一些酸性重的土壤又未必适合,这时撒一些石灰,说不定反而见奇效。
李伸在美味居后面院子挖了一个大地窖,冬天搬了许多厚冰块进去,一是取冷气,二就是做“冷饮”的,去年夏天,这些冷饮颇受客人欢迎。但没有李伸的推动,唐朝也出现了许多原始的“冷饮”,特别到了唐朝末年,注意到了硝石溶化时会产生冷气的作用,冷饮进一步普及,还出现了奶酪制品。
硝石溶化后的成分就是硝酸钾,不但能做黑火药,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钾肥。
然而这时代,大家对肥料认识还是很有限的,就是各种粪肥,也没有很好的处理。
“地也分酸咸?”杨玉环问。
酸碱,不是酸咸。
李伸也没有解释,说:“是的,大父,人口益多,须精耕细作了。”
唐朝开国时仅两百万户,一百二十多年过去,现在只有五百多万户,就算将隐户包罗进去,不过八百来万户。
再观宋朝,地盘小的可怜,开国时三百万户,一百二十多年过去,已经膨胀到一千八百多万户,北宋末年,已经超过了两千万户。
当然,内治不可能差距这么大,两个原因,一是唐朝战事不休,限制了人口膨胀。
二是宋朝开始重视精耕细作,宋真宗引进了占城稻,然后钱越开发了太湖围田,北宋又开发了江东圩,这才得以养活了这么多人。
别看这几年风调雨顺,粮价大跌,以唐朝的产量和这种粗犷式的耕作,加上等级森严,若是再增加五百万户,就会出现大问题。实际北宋人口也达到了极限,逼的许多百姓不得不“杀子”,孩子多了,真的养不活。
然后到明朝,进一步开发南方,四大米市出现。
清朝杂粮普及,闯关东,才得以养活了几亿人。
真相呢?有没有都无所谓,因为安史之乱越来越近了。
李伸之所以说出来,是表功,农业还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著的这本农书也是重要的。
江东圩是大水利,李伸没有说,不过顺便说了一件事:“大父,孙儿听闻占城稻泼皮易种,能派使者请求其国提供稻种,于江南江淮推广,若成,一年能种三季,粮食则更无忧矣。”
“占城蕞尔小国,说什么请求。”
“是,是,大唐雄武,大父一声令下,不论什么,占城还不乖乖地献给大父。”
“你要不要脸乎?”
李隆基骂后,杨玉环和几个太监宫女一起笑了起来。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