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滨看见自己的祖宗朱承炳收了刀,径直朝着自己走了过来,身后还跟着两个副手模样的人。
朱承炳此时才三十几岁,却因常年行伍,看着沧桑得像是又老了十几岁。他在朱晓滨面前立定,朝着朱晓滨伸手做了一个揖。
这可如何是好!哪有祖宗给自己行礼的!这是要折煞死自己的节奏啊!
朱晓滨赶紧学着自己祖宗的样子回了个,生怕慢些会被滚滚天雷劈了他。
朱承炳再次打量了下朱晓滨,开口说:“多谢搭救,刚才要不是壮士出手相救,我怕是已被倭人所害了。”
朱晓滨也不知道应该说点什么,只是含糊着说:“应该的,应该的!”
朱承炳见朱晓滨如此神态和说话,甚是疑惑,接着问:“在下XX卫指挥使同知朱承炳,壮士如何称呼。”
朱晓斌自己没啥职务,怎么说呢,也只能报上大名:“在下朱晓滨。”
“晓滨”这俩字怕是在现代都用的烂大街了,不过在古代听着还是有些别扭的,好在他姓“朱”。
“喔?”朱晓滨眼前的三个人有些兴奋了,朱承炳接续问:“原来同姓,听兄弟口音也是官话,小兄弟祖籍哪里?”这是要看看是不是沾亲带故,攀辈分了。
朱晓滨想了下回道:“金陵吧。”
“吧”不是不确定,只是就先这么应和着吧。
“甚巧!”朱承炳高兴地说。
其实这都是听上辈的老人们说的,当年他们家在明朝也算是皇族。朱元璋驾鹤西去后好日没过多久,正好燕王zudy......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惠帝朱允炆,结果老祖宗运气不佳站错了队,支持了朱允炆一派,差点被朱棣清算了。
好在是朝中有高人相助,才算保住了老祖宗的命。后来赶上北京保卫战,祖宗阵前有战功,得了景帝朱祁钰的恩赐,家里才有了些起色,袭了个卫所的指挥使职务。于是他们这一支历代在卫所生活,一直到明末。
这时朱承炳身后一个面相和善的人问:“刚见兄弟戚家刀法着实娴熟,莫非是戚家军?”
朱晓滨脑子飞快运转着,阿福也不在,他是真的不知道该怎么作答,即便自己历史很棒,但是还没棒到这么细致末梢,但是自己的刀法的确是戚家刀法,姑且先装作是戚家军吧。于是朱晓滨只得硬着头皮点点头,算是默认了。
朱承炳侧身向朱晓滨介绍起来身后两人:“这两位都是我族弟。”
刚问话的人也向朱晓滨行了个礼,说道:“千户朱承铸!”
朱承炳身后另一个留着络腮胡的人、膀大腰粗的人也跟着行礼:“千户朱承涛!”
朱晓滨一一回了礼,感情这三位都是自己那一支的祖宗们啊!
想想也是,朱元璋所创的卫所军本来就是世世代代守土一方,半耕半兵,自己开支,打仗的时候才调拨出征,有些像建设兵团的味道。卫所军世袭,子承父业,兄弟也同军,有血脉关系再正常不过了。
朱承炳抬头看了看周围高耸入云的大数,说出了在场所有人都想问的问题:“刚才兄弟一直藏在树上?不知兄弟只身在此有何军务?”
这下朱晓滨实在是没法回复了,他得使劲想想,他总不能告诉祖宗们自己是穿越过来从天上掉下来的吧?万一有些东西答得太离谱必然惹出一堆麻烦。
朱承炳看出了朱晓滨有难言之隐,回头与两个族弟对视了下,朱晓滨算上坐死的那个倭寇,毕竟干掉了四个敌人,细作应该不是的。然而戚家军驻地距离此处很远,谁没事吃饱了撑的跑这么远。
溃兵的情形他们也不是头一次见,朱晓滨支支吾吾又神情难堪与那些溃兵何其相似,兄弟三人心中猜测朱晓滨八成也是个无路可走的溃兵。
毕竟这场战争过于惨烈。
战争初期,朝鲜本来负责保障粮草的,但朝鲜丧失了对大部分地方的控制权,征不到粮食,饿的明军好几天吃不上饭,非战斗减员严重。逼得万历皇帝只能从国内运粮,结果负责后勤的朝鲜官员们大发国难财,又克扣去了不少。
贯穿整个抗倭战争,明军手头的粮食都是紧缺的,部队战斗力因此大打折扣。朝鲜军也经常一触即溃,几乎不堪大用,除了李舜臣的海军还有那么点意思,其他大部朝鲜军不给明军提供假情报就算阿弥陀佛了,导致战争进程很慢。
特别是近期明军收复了诸多城池,本来有限的兵力不得不再分出来去驻守,而倭寇作为侵略的一方,经常组织优势兵力攻击。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