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都市 > 读书成神豪 > 第187章 庄生晓梦迷蝴蝶

第187章 庄生晓梦迷蝴蝶

记忆宫殿里的空间更倾向于“描述空间”和“价值空间”。

老子道论的本质是:把平常的三维空间中的行走类推为“描述空间”或广义的“价值空间”中的“行走”。

在平常三维空间中的居或到某地,在“描述空间”中就表现为成某名,在“价值空间”中则表现为具某德。

章杉真没想到老子的思想具有如此广泛的普适性

因为老子思想的整个体系都在一个问题情境中展开。

这个问题情境就是:一个待定的行为主体可能是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国家、一支军队在未知或不确定的广大境域中走向它所认定的目标可能很近很具体,也可能很远很模糊的时候,应该采取何种“走路方式”以保证恒常行进?

老子之道具有普通的类推潜力。在老子道论中,一个人该如何选择“道路”可以比拟类推出一个国家该如何选择“道路”,宇宙系统以怎样的运行方式而获取理想的存在形态可以比拟类推出一个社会该以怎样的方式组成,一个社会该如何修明它的政治可以类推出一个人该怎样修治其身,而一个人修身证道所获得的体验又可以引发对理想宇宙的深刻感悟。这就构成了老子之道的“一般套通性”。

老子之道具有广泛的普适性。老子所讨论的道是“大道”、“常道”,是在广阔的领域和绵长的时间里都值得奉行的理想范式,是行动者行进于一切“事件丛林”都值得恒常持守的普遍行为规范。它超越于对具体环境或具体对象物的具体认知之上,因而也就适用于各种可能的情境。这就是老子之道的“恒常普适性”。

老子道论具有“普世价值”的蕴涵。老子所主张的“应该”对各种行为主体适用也就对各国适用,它的“恒常普适性”决定它不局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也不局限于特定的国情环境。当方法所服务的目标推向久远,方法论意义上的取舍可以接近于价值取向上的选择。一个既“大”又“常”的道,可以将广大领域与绵长时间范围里所有可行的目标纳入一个重新加以灵活考量的框架。这可以为普世价值的探究奠定一个更为明晰可靠的根基。

章杉觉得既然确定了所谓的记忆空间不是梦之后,那么他起来无非就是两件事了

主线任务是确定一下记忆空间是不是只能在梦境下开启。

支线任务则有两个:

一个是学习绘画知识,以便充分运用联觉这项能力

二是进一步补充一下老子的道论思想

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推崇老子哲学,他认为:“早在二千多年前,老子就已经预见到了今天人类文明的状况,甚至已经预见了未来人类文明将要达到的状况。”他对科学技术的发展造成人与自然越来越疏远的现状深感忧虑。

美国哲学学者卡普拉著有物理学之道一书。他认为中国的道家思想在许多方面同现代物理学高能物理现象有着深刻的相似性。他还在非凡的智能一书中说:“在许多伟大的传统中,中国道家为我们提供了最深刻、最完美的生态智能。”

据著名数学家陈省身表示,理论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有收藏道德经。他回忆到爱因斯坦家作客时,书架上仅有的几本书就包括道德经的德文译本。

许多大数据科学研究者认为,老子的方法有一些特别的可供分析大数据的启示,比如潜变量与指标方法等

老子,先秦时期的古籍,又名道德经,相传为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所著1。老子为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性经典,亦是道教尊奉的经典。至唐代,唐太宗命人将道德经译为梵语唐玄宗时,尊此经为道德真经。

“老子言道德之意,著书上下篇”,据帛书本为上篇德、下篇道通行本为道在上,德在下。上、下篇在各版本分章不定。通行本八十一章的分法,最早出自刘向七略、老子河上公章句,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2。严遵老子指归,德经四十章,道经三十二章。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简本有分章符号,但未形成今本“八十一章”的格局34。北大汉简本为德经四十四章,道经三十三章5。

道德经以哲学意义之“道”与“德”为纲,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理,而多以政治为旨归,对传统思想、科学、政治、文学、艺术等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后世通行的注解本,以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河上公老子章句流传最广。

老子主张尚古主义,从纷乱不安的生活转向虚静的道,人类的文明愈进展,离道的本性愈远。所谓仁义智能忠孝,都是“大道废”后的发展,古时没有其名目,却有其实后世空有其名,却离其实甚远。老子论生活,分为修己和治人两方面。修己方面,主张不争、无尤、任自然、尚柔弱、不以身先天下、知足知止。治人方面,老子主张统治天下的圣人须无欲“得一”,常使民无知,弃绝智能。24

有学者认为老子的说法“欠沉重”,有矛盾,治天下不能无所作为,保存生命即不能无欲,所谓无欲无为根本不能实现。老子反抗当时的文化、道德、政治,人民以智巧相欺,愈讲道德仁义人生愈乱,于是感到教育、政治、智能都没有功效。这种主张出现在社会极乱的时代,可说是“乱世哲学”。25

老子“修道而养寿”司马迁语,他用自身实践来证明自己的人生观。史记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中国人传统敬老爱老,对老人的教诲特别重视,对老人的年龄也记得非常清楚,司马迁不可能乱说。老子叫老子,不是因为他姓老,而是因为他长寿,是有名的寿星公。

老子的价值观由“无”、“道”、“德”三者所构成。

老子言“无”,尝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当宇宙尚未形成,万物不会存在,故称“无”。天地初开,形成宇宙,故称“有”。“万物”由“有”所派生,而“有”从“无”所派生,天下万物均起于“有”,而“有”又起源于“无”。

有观点认为老子道论可以从纯粹的方法论的角度加以理解,其论点大致如下:

第一,就其希腊语的本源涵义而言,“方法论”ehlgy也就是“道论”,词根ea在希腊语中即循、沿、随,hs即路,“方法”也就是“人们所循沿的道路”。方法论或道论,就是关于目标及其实现途径的一般论述,是关于人或一般“行动体”如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国家、一家企业、一支军队、一项在建工程所组合的集群,甚至整个宇宙系统等为达目的该如何取道的探究

第二,“道”的本义是指人们循着它行走以便到达某一目的地的“道路”,是“运行之所遵循”,引申为人们行为处事所遵循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处事方法,系统的组织范式、运行的程序规则,以及各种存在物的运动规律等。谈道就是谈论在走向目标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怎么走”

第三,“德”的本义即“心、行之所陟”德之字形由心、行、直构成,直通值、陟,是关于行动者的心境、行为在某一评价空间中到达哪里或站在哪里的判断。论德是评价、对比人们“走路的水平”怎么样

第四,道论就是关于道与德的论述,是围绕着理想范式而进行的对行为的评说,是关于人或一般“行动体”该如何选择“道路”以便更好地达成“目的地”的探究。在其中,对道的选择指的是行动者对自身的行为方式的选择,而不是对身外的线路的划定是对“走路方式”或“在途规范”的取舍,而不是对环境路况或身外之世界规律的把握。它是关于“我们应该怎么走”的评说与劝谕,而不是关于“它们在怎么走”的客观描写或具体叙事。它的着眼点在于考察行为方式行为情态行为结果之间的关联,继而确立一个理想范式以便一般行动体仿效、遵循,并不是讨论世界或客观存在以何方式运行的实证问题。

第五,道德经有许多后由科学家发展的方法及方法属性概述,如哥德尔不完备性定理,潜变量方法和精神资本等等。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