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各路豪杰你方唱罢我登场,上演了一出后人津津乐道的历史。
挑动汉末天下大乱的导火索,其实是黄巾军起义。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秘密传道数年,一举爆发,速度快、势头猛、人数多,根据记载是“二月,角等皆举兵,往往屯聚数十百辈,大者万余人,小者六七千人”,“州郡仓卒失据,二千石长吏皆弃城遁走,京师振动”。
乱世里总会有人出头,地方乱套了,中央政府就要派出大员。那时候,曹操还只是个校尉,刘备还在混日子,孙权老爸孙坚都还只是个县丞。
平定黄巾之乱的另有其人,确切说主要是三个人卢植、朱儁、皇甫嵩。
这三人在里不起眼,在开头就早早领了盒饭,那是因为演义主要讲的是黄巾之后的故事,事实上在黄巾之乱中独领风骚的就是这三位,他们也被称为汉末三将,也称汉末三杰。
汉末三杰里,功绩又有不同,准确来说,平定黄巾之乱立功最大的是里面的皇甫嵩。
虽然皇甫嵩功劳最大,他却又是之后董卓能毫无顾忌专权的一个重要原因。
平定黄巾
汉末三杰平定黄巾之乱的大体过程是这样的:
光和七年,时任尚书的卢植被拜为北中郎将,带领北军五校,也就是五个营的中央军队受命出征平定黄巾军。
卢植击败了一些较小的黄巾势力,然后在广宗县城与张角率领的黄巾主力形成对峙。
另外两人,皇甫嵩出身军人世家,当时担任北地太守,朱儁则任谏议大夫。
也是在同一年,汉灵帝拜皇甫嵩为左中郎将、朱儁为右中郎将,一起统帅精兵出征。
皇甫嵩和朱儁统领的军队,在平定黄巾中是表现最为高光的一支,虽然朱儁开始时遭到了一些失败,但在皇甫嵩支援下,两人很快吹响反攻号角,连续平定了汝南、陈国、西华三郡,斩首数万级,皇甫嵩因功被封为嵩都乡侯。
在皇甫嵩、朱儁连续获胜时,卢植这里却出了变数。卢植虽然压制住了张角,却还没能取得决定性胜利,监军的太监左丰乘机进谗言诬陷,卢植被装入囚车,押送回京问罪。
卢植被免后,著名的胖子董卓登场了,他被拜为东中郎将,接替卢植的职务继续领兵作战。
但董卓同样出师不利,反而被黄巾军击败。
关键时刻,还是皇甫嵩和朱儁出马,两人挥师进抵广宗,拿下了这场关键性战役的胜利。
随后,张宝退守下曲阳,皇甫嵩统帅钜鹿太守冯翊、郭典等部把他包围,数日后城池被攻破,张宝战死,部众溃散。
这场战役是平定黄巾的最后一次重要作战,战斗结果是河北黄巾军主力被全部消灭,张角张梁张宝都宣告死亡,黄巾起义已经失败。
:嵩复与钜鹿太守冯翊郭典攻角弟宝于下曲阳,又斩之。首获十余万人,筑京观于城南。即拜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牧,封槐里侯,食槐里、美阳两县,合八千户。
可以看到,讨伐黄巾军作战中,卢植中途被罢免,没能发挥决定性作用,朱儁长期担任的是皇甫嵩副手,如果要给三人排一排名次,皇甫嵩排第一当之无愧。
事实上,史料里也是这样记载的:
:皇甫嵩、朱儁并以上将之略,受脤仓卒之时。及其功成师克,威声满天下。
回归京城
到这里,三将讨伐黄巾的任务圆满完成了,那接下来呢?
接下来的事,有必要先说说中郎将这个职务。
中郎将这个职务,本身是东汉监军制度的一种,到了东汉后期,朝廷派出的监军主要以中郎将为主。
但是我们能看到,在平定黄巾时,不管是卢植、皇甫嵩、朱儁还是董卓,这些中郎将显然是实际带兵作战的将领,是一军之统帅,如:
贼复以韩忠为帅,众号十万,据宛拒俊。俊身自披甲,将精卒乘其东北,遂得入城。
这是因为到了黄巾起义时,汉末的监军制度已经名存实亡,同时各地新招募的士兵又以“家兵”为主,也就是将领们的私人部曲,这些兵力在自己将领统帅下可以跟随中郎将作战,但如果中郎将的监军身份,他们是不认的,只认自己的主将,像曹操、刘备、孙坚,都有自己的部曲。
所以这个时候,中郎将的职权发生了变化,他们已经不是监军,成为了亲自统兵作战的将领。
但中郎将终究是朝廷的直属官员,他们没有地方上的官职,作战完毕后,终究是要回到中央去的。
这时候,三将已经名震天下,董卓、袁绍、曹操这些人还排不上号,他们就是手握军权的真正的大佬。
这时皇甫嵩的威信达到顶峰,汉阳人阎忠甚至劝他把握机会,自立称帝。
皇甫嵩当然不会考虑,他和朱儁二话没说,交出了军权回到京城,继续当他们的京官。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