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知江熹微才识过人,胸襟亦是旁人所难比,如今观她文章字里行间处处让他叹服,不由道:“皇上要寻的,应该是熹微妹妹这般人才。”
“谈不上什么人才,这些年谁都看得出旧体制积弊已久,我也是研究了几年罢了,之前就想写的,现在正好趁着这个机会交给表哥,希望表哥帮忙呈递。”她说,“伯阳侯府不摄政,也不能摄政,更不能有摄政之才,所以这份治国策只能由以表哥的名义呈上。”
知她有所顾忌,宋正仪拿着治国策一时沉默:“如你这般才华,大晋失之可惜。”
“没什么可惜不可惜的。”她看得很开,“旧体制于官于民都不合适了,改革是必行,只要能造福天下百姓就好,是谁又有什么关系。”
明明是几页纸,但是此刻手中的治国策显得十分沉重,宋正仪觉得若是接下了,心中自有愧怍,若是不接,这又是大晋的损失,也使得百姓的错过。
江熹微明白他的性子,怕他钻牛角尖,于是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只要这次改革能造福社稷黎民就好,这才是目的,不用纠结治国策倒是是谁写的,青史留谁姓名不重要。我虽不能亲自出面,可即使没人知道这一切背后是我也没关系,表哥就当是帮我吧。”
一番话让宋正仪十分触动,双手捧着治国策,很是郑重的样子:“熹微妹妹有关怀天下的心,大义炳然,我实在羞愧,应要向你好好学习。”
“表哥不必自谦,其实你也已经做到了许多人的达不到的高度。”虽然外面有人说戏称他是冷面阎罗,但其实他的名声很好,清廉正直受百姓爱戴,这也是为什么他这么年轻就能做大理寺少卿,都因民心所向。
很快,皇上之前给的一月的时间便到了,各部各司都呈上了这一月的成绩。
皇上在御书房看得连连摇头,甚至大怒:“食君之禄,他们就是这样敷衍朕的?!”
赵公公一边说着些息怒,一边心想这治国之材哪里是那么容易选出的,何况皇上眼光那么高,怎么可能轻易就选出的他肯定的策论?
正这样想着,赵公公过去给看几百份治国策看得上火的大晋帝倒茶,却忽然发现皇上收了声,似乎被什么吸引住了一样。
赵公公诧异,偏头却见皇上拿着一份策论看得出神,渐渐的眉头解开,接着龙颜大悦,连说了三个“好”字。
许是这一本开了先例,接着皇上又看了两本十分满意的,最后将这三份放好,其余让人当废纸扔出去。
“也只有这三册,能合朕心了。”甚至比他预想的还要好,“明日上朝,这三人重重有赏。”
*
“父皇下午的时候召我入宫,同我说了治国策的事。”
“是吗?”江熹微有几分关注,“可说了什么?”
“几百份费了抓心挠肝之力的策论里,父皇只看中了三份。”徐延亭说,“其实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能有一份写得好就不错了。”
“那这是大晋之福才是,王爷应该高兴。”
“是我之福。”他却意味深长地看着江熹微笑,“本王确实高兴。”
“王爷什么意思?”江熹微隐约觉得他察觉了什么。
“父皇给我看过那三份策论,其中一份他最欣赏的是宋大人写的,不仅列出治国之策,更指出原制度的弊端,和改制的长远利益,条理清晰逻辑缜密,行文老练,像是准备良久只待今朝。谁看了都会赞一句奇才。”
似乎不需要明说,单单“宋大人”三个字就足够表明他的意思:“当时父皇还说,没想到大理寺少卿看着整个人直板,竟然还有如此才识。我也如此以为,整篇文章并不像他的风格。”
江熹微始终面不改色地听他说,好像听不懂他在说什么一样。
而徐延亭眼中的深意始终不减:“他写了五篇策论,我只帮他递了这一篇上去,之前看到这篇的时候我就知道该这样做。”因为这样做,能减少大晋帝对宋正仪的怀疑,若五篇策论有四篇相似,唯独这一篇不同,其实很难解释的。
动了动唇,江熹微最终还是说:“多谢王爷。”他始终都在帮她,她或许不该瞒着他才是,应该更相信他。
“所以我说,这不是大晋之福,而是我之幸,能得妻如此。”
他总是能在不经意的时候拨动她的心,这句话始终回响在耳畔,江熹微心神微晃,而后转开话题:“皇上不是让大理寺交十分吗,你撤了他四份,那能补齐吗?”
“我这宁王可不是白封的,还没这点特权?”他笑得有几分得意。
江熹微想了想,觉得大晋帝大概就是公然给他开后门徇私,所谓偏心真不是假的。
“还有两份呢,谁写的?”
“一份是新榜状元郎贺良昭写的,之前殿试的时候就有突出表现,父皇对他颇是看重。”
但说起后面这个,徐延亭却显得冷淡很多,说:“还有一份是白尚书递上来的,说起来也让本王惊讶,他这回倒是从四部里脱颖而出了,父皇对他的策论也赞不绝口。”
“白尚书?”江熹微想起他之前一脸阴沉不怀好意的样子,却没想到竟然还有这样的治国之才,还真是人不可貌相。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