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这次平叛,可不仅仅是擒杀孟达那么简单。
他要把整个上庸地区的官员清理一遍,安插一批自己的亲信。
他第一个清理的,并不是所谓的“孟达余党”,而是那个想要那他当枪使的“平叛功臣”申仪。
在孟达被擒杀以后,诸葛亮和李严并没有在上庸停留,缓缓退走。
看到两路蜀汉的援军,都被自己击退,申仪非常高兴,认为自己立下了大功。
刚好,司马懿派人来请他议事。
申仪估摸着,司马懿是要商量如何替他请功,高高兴兴到了上庸。
他见到司马懿的脸色不善以后,他才知道事情不妙。
司马懿以有人举报他私通江东为由,直接对他进行了抓捕。
司马懿敢抓捕申仪,自然是孟达也有不少密告申仪的文书,不少都是证据确凿。
司马懿全部上报给了曹丕,自己也留下了一份。
但曹丕认为,申仪和孟达,刚好互相制衡,先放下不管,等以后他犯事,再两罪并罚。
曹丕对申仪这样的地方豪强大族,很是猜忌,比孟达这个外来户还大。
拘捕申仪以后,司马懿顺利接管了申仪的军队。
他很快收集了足够的证据,给申仪定下了三条罪名:
一是专擅地方军政大权
申仪在魏兴郡等地长期经营,他家族的势力盘根错节;
他在地方上军政事务一手抓,俨然将魏兴郡当作自己的独立王国;
他自行任免军政官员,不经过魏国朝廷的正常程序;
在军事方面,他掌控当地军队,私自调动和部署军队;
这种行为,严重威胁到曹魏政权的中央集权。
第二是与江东、蜀汉的态度暧昧,怀有二心
以前孟达向司马懿举报申仪与蜀汉、东吴,可能存在暗中往来嫌疑的文书,都被司马懿当做证据。
其实,世家大族从来不会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这种情况,在当时三国之间是常态,很多家族都是三方投资,最有名的自然是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这三兄弟。
申仪所处的位置十分关键,他的这种暧昧态度,司马懿有理由给朝廷消除一个潜在的安全隐患。
三是违抗朝廷政令,魏国朝廷颁布的一些军政诏令,申仪时常置若罔闻。
他以地方偏远、情况特殊等理由,拒绝执行一些涉及地方治理和军事调度的命令。
司马懿作为曹魏的权臣,以维护朝廷的政令统一为名,清除申仪这个异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看到申仪那怨毒的眼神,司马懿渴不想养虎为患,在心里,他已经下定决心,一定不能让申仪翻身!
但申仪是现任的魏兴郡太守,属于三品高官,只有在战场上才可以先斩后奏,被抓捕以后,要押解到朝廷判决定罪。
押解到朝廷以后,曹叡看了司马懿提供的所有证据,又和申仪一席长谈以后,他知道了事情真相,也感觉到司马懿的用意。
曹叡可不简单,他精通帝皇之术!
决定不能如了司马懿的意!
他觉得留下申仪,也许能让司马懿多一些顾忌。
他下旨申仪将功折罪,但也不能再回到上庸。
鉴于申仪在江边长大,精通水性,封他为楼船将军。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