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玄奇 > 网游三国之孤儿巅峰 > 撤兵——月末改文

撤兵——月末改文

2、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3、后来,适逢“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于是,许攸投奔曹操。许攸透漏出乌巢为袁绍囤粮之地,应当速速烧掉袁绍军粮。曹操依计而行,深夜直奔乌巢,放火烧粮,最终,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历代评价

官渡之战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着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

同时期的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时,抑亦人谋也。”

作为曹魏大臣的刘放评价:“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

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克官渡,言曹公与袁绍战,破之于官渡也。曰:“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醿傍,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北魏时期的大臣卢渊评价:“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

宋朝理学家范浚认为官渡之战是以奇取胜,“曹操与袁绍相持官度百余日,操顺而绍逆,故操军虽不敌而不为寡,然卒所以胜绍者奇也。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粮运,操自将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清代学者赵翼评价:“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民国史学家吕思勉评价:“淳于琼等既破,张合复降,据三国志:袁绍的兵就此大馈,这大约因袁绍的兵驻扎日久,锐气已挫,军心又不甚安宁,遂至一败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于琼,固然有胆气,也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其能耐,倒还是在历久坚守、能挫袁军的锐气上见得。军事的成败,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5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哩。”

民国家蔡东藩在后汉演义中评价:“曹操处处能用谏,袁绍处处是愎谏,即此已见袁曹之兴亡,不待战而始决耳!况粮饷为行军之根本,军若无粮,败可立待。袁绍一失之韩猛,再失之于淳于琼,用人不明,贤否倒置,是尚能与操争胜乎?刘备能知绍之必败,其智识远出绍上操亦目备为英雄,故绍败而不急追,反于势孤力弱之刘备,却郑重视之,蹙之于汝南之间,使备不得息肩。操之窘备,亦甚矣哉!彼袁绍既自误其身,复遗误其子,身死以后,两子相争,卒致覆祚,以坐跨幽冀之袁本初,反不若奔走南北之刘玄德,善败下亡,卒能创业垂基,与曹氏抗衡终古也!”

历史上,诸如巨鹿之战、楚汉彭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以及唐太宗虎牢关之战,之所以成为着名的经典战例。都是因为一个关键性因素“以少胜多”。能不能以少胜多,似乎成为了评价一个将军或一支军队战斗力高低的标准。

战争本身是一个比较双方杀伤效能的事情。如果双方装备相近,完全靠人力硬拼,一个一个地对砍,那么结果必然是人多者赢。

1915年,英国工程师兰彻斯特提出了着名的“兰彻斯特方程”,这组方程在合理简化战场条件的情况下,对兵力与战斗结果的关系进行了计算,后来人根据该方程引申出所谓的“兰彻斯特线性率”。根据这个理论,兵力、单位战斗毁伤率和时间都成为左右战斗胜负的条件。其中兵力是最直观的条件。

理论上,在极限条件下,1万人要想打败510万人,单位时间内杀伤量必须要是对方的5倍以上。另外,冷兵器时代战斗决胜的因素还有许多方面,诸如指挥通信,军队阵形,组织顺畅程度,双方地利的优劣,使用的战术,后勤补给情况,以及双方将士的心理状态、士气等等。所以,我们深入地看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胜利一方即使人力不占优势,在其他方面肯定是大大占据上风,这才能弥补人数的不足。

比如楚汉彭城之战,项羽从山东战场奔袭彭城,以三万人破诸侯联军五十六万。项羽就是在其他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首先是部队的组织状态上,楚军三万精兵,项羽亲自统率。而汉与五诸侯联军,各家诸侯拥有独立的指挥权,刘邦并不能有效地统一指挥。所以庞大兵员数字和糟糕的指挥体制结合起来,战斗力不会线性叠加。猝然发生遭遇战,松散的联盟军队必然敌不过指挥统一的精兵。

其次是双方的心理状态上。汉与诸侯联军攻破了楚国的首都彭城,巨大胜利使得刘邦等统帅们陷入狂欢状态不能自拔,“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史记项羽本纪实际上已丧失了应急反应能力。

第三是战术代差形成的比较优势。综合来看,楚军似乎运用了骑兵奔袭战术,使得士兵能够保持充足的体能。比如据史记灌婴列传载:彭城之战后,“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汉军在彭城之战中因骑兵不足吃到教训,才痛下决心发展骑兵。

再比如在南北朝时代,以具装甲骑为主要代表的重装骑兵更是体现了兵种战力差距对胜负的影响。

例如在沙苑之战,西魏宇文泰以一万兵力大破东魏高欢二十余万人。双方刚一接触,西魏军人数不足的劣势立即体现出来,本应担负保卫左军主将职责的禁军将领王励短时间内便遭到敌军围攻,最后伤重而死。主帅宇文泰的护卫将军也都陷入死战。危急时刻,右军主将李弼西魏八大柱国之一,与其弟李标率六十骑具装骑兵猛冲东魏军大阵。这个集团冲锋由于防御力和速度都非常高,故而威力极强,迅速将敌方大阵贯穿并切割开。东魏军遭到敌军冲锋切割后,大阵陷入混乱,主帅高欢无法行使有效的指挥控制。整个战场便不可逆转地走向崩溃。宇文泰因疵以扭转形势,以微弱的兵力将对方击溃。最后,多达七万余东魏士兵向仅有一万饶西魏军投降。

另外,此战地形不利也是造成东魏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北齐书称“沙苑之役,神武以地厄少却,军为西师所乘,遂乱。”

淝水之战与沙苑之战类似,东晋军充分抓住前秦指挥控制的缺点,创造出决胜的条件。其实前秦动员的总兵力虽号称九十多万人,但都分布在自益州、荆州到寿春的广袤战线上,真正投入淮南的作战部队只有二十余万人。在洛涧之战中,前秦梁成所部数万人晋书苻坚载记和刘牢之传互歧,有五万和二万两种法,已被晋军刘牢之部击溃。故而淝水之战开战时,前秦军减少至十五六万,东晋则有兵八万多,只有一比二的差距。

双方对峙于淝水两岸时,东晋主将谢玄要求前秦军稍作退却,好让晋军过河进行决战。苻坚也想趁晋军半渡而击之。双方都想利用地形做文章,结果是前秦过于托大,既没有预料到晋军过河之快,也没想到大阵一动,再加上朱序这个大内鬼临阵高呼“秦军败矣”,许多不明真相的士兵纷纷大乱,开始不顾一切地往后逃,前秦大阵立时出现崩溃的迹象。显然,在缺乏有效指挥手段的条件下,这种情况足以决定战争的胜负。

至于,硬碰硬以少胜多的战例中,李世民擒窦建德的虎牢关之战无疑是成色最高的。而这个战例,令人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一句话:古代战场上,很多时候,双方军队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和观众没什么区别。

当时,李世民以令人吃惊的胆气,只率精锐步骑三千五百人迎击窦建德军于虎牢关唐军之前已经在虎牢关布置有兵力,但数量不详,而窦建德的军队多达十万,双方比例应该在一比十到一比三十。不过,唐军的优势在于,第一地形占优,唐军扼守虎牢关险。第二战斗力占优,李世民的玄甲军是隋末唐初一等一的王牌部队,而且在河东、关中屡经战阵,不论奔袭还是攻坚,都具备极强作战能力。第三是决策的正确性,李世民看透王世充和窦建德处强中干的本质,大胆采取两面作战的战略,出乎两家意料,并成功利用虎牢关割裂王、窦二部的战役关联,形成各个击破的战略。

战役结果是窦军前锋刚刚被唐军击败,引发局部的崩溃,军阵中其余没有什么经验的士兵,便都以观众的视角爆发恐慌与逃窜。但这种战略其实是相当具有风险性的,它建立在对手的无谋与组织度薄弱基础上,某种程度是一种赌博。比如窦军内部已有智士看出唐军的弱点。但窦建德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舍虎牢而出滏口,袭唐国关中老巢,导致重兵久驻于坚城之下,白白丧失大好机会。

总之,以少胜多是没办法的玩法,弄好了名垂千古,一不心就玩脱了。毕竟人数优势这个因素,相比指挥通信、后勤保障、阵形等因素来是最容易获得的,对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也最大。普法战争中法军军队总数量对比普鲁士处于劣势,但拿破仑三世自恃军队战斗力强悍,没有进行充分的战争动员,结果吃了大败仗。老话“兵贵精不贵多”,但不到万不得已,相信没有哪个统帅不想让自己军队人数多点。而17世纪之后欧洲军事领域的领先,其本质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暴兵能力的飞速提升。

官渡之战的以少胜多是载入史册的名战场,

其中涌现的各个人物都是令人敬佩,

时势造英雄,类似诸葛,周瑜这些有名的谋士中,贾诩这个毒士是大家公认的厉害

诸葛亮在隆中的时候,曾经自比管仲、乐毅,陈寿的记载是“时人莫许之”,意思是他的这个比喻得到的认可不是很多。但是三国有这样一位奇才,被比作成张良、陈平,和诸葛亮不一样,此人并非自封,而是大家都这样认为。这个人就是贾诩,一个多次改变了汉末局势的奇才。

公元192年,董卓被杀,其手下的西凉军团群龙无首,毫无斗志。董卓部下李傕、郭汜等都已经打算各自逃亡,就地散伙了。贾诩则出来劝告西凉诸位大将:跑路之后一个派出所就能把咱们抓了,还不如集结部队打回长安拼一把!

李傕,郭汜突然发现这位凉州老乡的建议非常有道理,就沿途聚拢部队,一股脑杀回去了。沉浸在杀死董卓快乐当中的王允和吕布,怎是同仇敌忾的西凉军的对手呢?这下变成吕布跑路了,王允更是直接被杀。李傕,郭汜则从丧家之犬变成了控制着朝廷的权臣,回头刚要封赏恩公,贾诩却百般拒绝,挥挥手没有带走一片云彩。

其实贾诩深知,乱世当中,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危险的道理。李傕,郭汜表面感恩,实则也有忌惮之心,声再见就是最好的选择。不过贾诩很快就找到了下家,那就是张绣,贾诩认为张绣缺少谋士,肯定会善待贾诩的家人。贾诩刚投奔张绣,曹操就南下进攻张绣,结果突然接到袁绍南下的消息,曹操立马撤军。贾诩对张绣:“不可追,追必败。”张绣不听,结果被击败。

贾诩这时又对张绣:“这次追一定会获胜。”张绣也是听话,立马再行追击,竟然击溃了曹军,事后贾诩解释:曹操突然撤军,必定亲自断后,固有第一次失败,然而他没想到我们会二次追击,所以第二次我们赢了。这让张绣大为佩服。

公元200年,官渡之战爆发,袁绍给宛城的张绣写信,准备夹击曹操,结果贾诩建议张绣此时必须投靠曹操,他解释:袁绍势力大我们去了,必定不待见我们,曹操兵力较弱,我们投靠他,曹操必定感激。果然,曹操不但任命贾诩为冀州牧,还让自己的儿子取张绣的女儿为妻,如果没有贾诩,张绣日后定会被曹操消灭。

曹操统一北方后,决定挥师南下,贾诩建议此时最重要的是安抚百姓,曹操不听,结果赤壁大败。潼关之战,曹操忌惮马超、韩遂的西凉军,贾诩则提出了反间计,让曹操单线和韩遂叙旧,果然引起马超的猜忌,潼关之战,曹操大胜。

按理,凭借着贾诩这样的功绩,应该在曹操阵营中身份显赫了吧。其实恰恰相反,贾诩明白功高震主,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甚至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公元223年,贾诩去世,享年77岁,而此时,他的同僚,比贾诩16岁,当年曹操最依仗的荀彧,已经愤懑而死11年了。如此人生轨迹的差别,带给我们的启示,尽在不言郑

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国北方的基础。

战争的背景:东汉末年,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虽然被镇压下去了,但它却沉重地打击了汉朝地主阶级的统治,使早已腐朽不堪的东汉政权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独揽军政大权,地主豪强也纷纷组织“部曲”私人武装,占据地盘,形成大大的割据势力,转入争权夺利、互相兼并的长期战争,造成中原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凄惨景象。当时的割据势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绍、河内的张杨、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术、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形成群雄并起的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汉献帝,迁都许县,自始挟子以令诸侯“奉子而征四方”,威势大增。他先后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部分豫州、司隶。

建安四年199年,袁绍最终战胜公孙瓒,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下。这样,华北最重要的两个政治军事集团,决战势所难免。起初形势袁强曹弱。袁绍已无后顾之忧,地广人众,可动员的兵力在十万以上。特别是袁绍的统治核心冀州,在汉末三国时期,“冀州户口最多,田多垦辟,又有桑枣之饶”,“冀州民人殷盛,兵粮优足”。

曹操则是处于四战之地,除了北方的袁绍,关中诸将尚在观望,南边刘表、张绣不肯降服,东南孙策蠢蠢欲动,暂时依附的刘备也是貌合神离。尽管如此,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包括曹操的谋士荀彧、郭嘉,还在张绣麾下的贾诩,以及凉州从事杨阜,在综合分析了曹、袁的优劣后,认为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他们都看好曹操,认为局势会向着有利于曹的方向变化。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月,河内郡太守张杨欲出军救援吕布时却为部下杨丑所杀,曹操解除进攻徐州吕布的后顾之忧,十一月,吕布被曹操消灭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张杨旧部眭固杀杨丑,欲北投袁绍,曹操派史涣、曹仁击破眭固,取得河内郡,把势力范围扩张到黄河以北,六月,袁术病死。

战争的部署: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袁曹两家的决战,一触即发。

袁绍举兵南下的消息传到许都,许都的议臣多认为袁军强大不可担但曹操却根据他对袁绍的了解,认为袁绍志大才疏,胆略不足,刻薄寡恩,刚愎自用,兵多而指挥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于是决定以所能集中的数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为争取战略上的主动,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琅玡今山东临沂北入青州,占领齐今山东临淄、北海今山东昌乐、东安今山东沂水县等地,牵制袁绍,巩固右翼,防止袁军从东面袭击许都曹操率兵进据冀州黎阳今河南浚县东,黄河北岸,令于禁率步骑二千屯守黄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协助扼守白马今河南滑县东,黄河南岸的东郡太守刘延,阻滞袁军渡河和长驱南下,同时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一带筑垒固守,以阻挡袁绍从正面进攻派人镇抚关中,拉拢凉州,以稳定翼侧。

从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首先,袁绍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黄河多处可渡,如分兵把守则防不胜防,不仅难以阻止袁军南下,且使自己本已处于劣势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都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都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许都,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

袁绍派遣使者招揽众人,遣使招诱兖州、豫州诸郡。

刘表则响应了袁绍攻曹的号召,派人策动诸州郡阴谋反曹,而阳安都尉李通则拒绝了袁绍、刘表的反曹号召。除了阳安郡之外,豫州的其余诸郡大多响应袁绍的号召。

关中诸将表示中立,既不助袁,也不助曹。

十一月,张绣准备同意,贾诩却当着张绣的面回绝了袁绍的来使,准确地指出袁绍不能容人,而投降曹操有三点优势:曹操挟子令诸侯,名正言顺曹操兵力较弱,更愿意拉拢盟友曹操志向远大,一定能够不计前嫌。张绣听从贾诩的建议,率众归顺曹操,被拜为扬武将军。

前期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尝偏将军王服、越骑校尉种辑接受了汉献帝的衣带诏,欲诛杀曹操,但事泄,被曹操夷灭三族。袁绍终于获得了名正言顺的开战理由,于是,袁绍奉衣带诏讨伐曹操,派陈琳书写檄文并公开发布,檄文中把曹操骂得无法忍受。袁、曹两家公开宣战。

当曹操正部署对袁绍作战时,参与了衣带诏之谋的刘备起兵反曹。刘备占领下邳,屯据沛县今江苏沛县刘备军增至数万人,并与袁绍联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为保持许都与青、兖二州的联系,避免两面作战,于次年二月亲自率精兵东击刘备,迅速占领沛县,转而进攻下邳,迫降关羽。刘备全军溃败,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绍。当曹、刘作战正酣之时,袁绍谋士田丰建议袁绍“举军而袭其后”,但袁绍以幼子有病为辞拒绝采纳,致使曹操从容击败刘备回军官渡。

曹操派遣臧霸、孙观、孙康等人牵制青州刺史袁谭。

二月,袁绍进军黎阳,企图渡河寻求与曹军主力决战。他首先派颜良进攻白马的东郡太守刘延,企图夺取黄河南岸要点,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为争取主动,求得初战的胜利,亲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马之围。此时谋士荀攸认为袁绍兵多,建议声东击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伪装渡河攻袁绍后方,使袁绍分兵向西,然后遣轻骑迅速袭击进攻白马的袁军,攻其不备,定可击败颜良。曹操采纳了这一建议,袁绍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机率轻骑,派张辽、关羽为前锋,急趋白马。关羽迅速迫近颜良军,冲进万军之中杀死颜良并斩首而还,经过一番交战,关羽望见了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在张辽军队的掩护下,关羽策马冲到颜良身边,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又拔出腰间佩刀斩其首级而归。从始自终,袁军诸将都不能挡住关羽。曹操挥动着自己手中所持“麾”,徐晃等饶后续部队奉令冲杀。袁军溃散,袁军溃败。

曹操解了白马之围后,迁徙白马的百姓沿黄河向西撤退。袁绍率军渡河追击,军至延津南,派大将文丑与刘备继续率兵追击曹军,曹操当时的骑兵不足六百,驻于南阪在白马南下,而袁军达五六千骑,尚有步兵在后跟进。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马,并故意将辎重丢弃道旁。袁军果然中计,纷纷争抢财物。曹操突然挥动着自己手中所持“麾”,下令发起攻击。徐晃等人翻身上马,终于击败袁军,杀了文丑文丑为乱军所杀,并不是关羽斩杀,顺利退回官渡。颜良、文丑都是河北名将,却被一战而斩,袁绍军队的锐气被挫伤。

相持

袁军初战失利,但兵力仍占优势。七月,进军阳武今河南中牟北,准备南下进攻许都。八月,袁军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营,东西宽约数十里,曹操也立营与袁军对峙,曹军“合战不利”。九月,曹军再度出击,与袁军交战不利,再次退回营垒,坚守。

袁绍构筑楼橹,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营。曹军制作了一种抛石装置的霹雳车,发石击毁了袁军所筑的楼橹。袁军又掘地道进攻,曹军也在营内掘长堑相抵抗,粉碎了袁军的计策。双方相持三个月,曹操外境困难,前方兵少粮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稳固,曹操几乎失去坚守的信心,一日见运粮士兵疲于奔命,于心不忍,不禁脱口而出,“却十五日为汝破绍,不复劳汝矣!”

官渡之战

曹操写信给荀彧,商议要退守许都,荀彧回信:“袁绍将主力集结于官渡,想要与公决胜负。公以至弱当至强,若不能制,必为所乘,这是决定下大势的关键所在。当年楚、汉在荥阳、成皋之间,刘邦、项羽没有人肯先退一步,以为先退则势屈。现在公以一当十,扼守要冲而使袁绍不能前进,已经半年了。情势已然明朗,绝无回旋的余地,不久就会发生重大的转变。这正是出奇制胜的时机,千万不可坐失。”于是曹操决心继续坚守待机,同时加强防守,命负责后勤补给的任峻采取十路纵队为一部,缩短运输队的前后距离,并用复阵两列阵,加强护卫,防止袁军袭击另一方面积极寻求和捕捉战机,击败袁军,不久派曹仁、史涣截击、烧毁袁军数千辆粮车,增加了袁军的补给困难。

期间,汝南郡黄巾军刘辟叛变,袁绍使刘备前往相助,又派韩荀钞断曹军西道,皆被曹仁击破26。江东孙策意欲偷袭许都,却被刺客暗杀。

奇袭

十月,袁绍又派车运粮,并令淳于琼率兵万人护送,夜宿于袁军大营以北约20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县内、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恰在这时,袁绍谋士许攸投奔曹操,建议曹操轻兵奇袭乌巢,烧其辎重。曹操立即付诸实行,留曹洪、荀攸守营垒,亲自率领步骑五千,冒用袁军旗号,人衔枚马缚口,各带柴草一束,利用暗夜走路偷袭乌巢。到达后立即围攻放火。袁绍获知曹操袭击乌巢后,一方面派轻骑救援,另一方面命令张合、高览率重兵猛攻曹军大营。可曹营坚固,攻打不下。当曹军急攻乌巢淳于琼营时,袁绍增援的部队已经迫近。曹操励士死战,大破袁军,曹军骁将乐进斩杀淳于琼等,并将其粮草全数烧毁。张合、高览闻得乌巢被破,于是投降曹操,导致了军心动摇,内部分裂,大军崩溃。袁绍仓惶带八百骑兵退回河北,曹军先后歼灭和坑杀袁军七万余人,也有是八万人。

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

战争结果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对峙,至此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告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制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因兵败忧郁而死,曹操乘机彻底击灭了袁氏军事集团,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又征服乌桓,至此,战乱多时的北方实现了统一。

其他战后相关事务:

1、官渡之战后,曹军活捉了沮授。沮授一直深得曹操赏识,起初曹操赦免沮授并且厚待他,但最后沮授因想要回到袁绍阵营而被曹操杀害。

2、曹操在袁绍大营发现许县及军中的某些人员,曾写信向袁绍表态,他下令将信件全部焚毁,以示安抚反侧。

3、官渡之战后,袁绍仅八百骑逃回北方,后悔不用田丰之言,但逢纪诋毁田丰,结果田丰被袁绍杀害。

4、冀州地区发生反袁的动乱,袁绍率军平定。

战役意义

官渡之战是袁曹双方力量转变,使当时中国北部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一次关键性战役,对于三国历史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此战曹军的胜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间的兼并战争,虽属于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斗,但它实现霖区统一,客观上符合人民的愿望。30

官渡之战是汉末乃至中国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曹操与袁绍争夺北方霸权的转折点。官渡一战之后,曹操终于一反之前对袁绍的劣势,为自己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胜败原因

曹操在战事初期处于劣势,当中全赖三人为曹操扭转困局荀彧、荀攸、许攸。虽然三人在官渡之战中都没有封赏的史书记载,但并不是所有的功勋都要立刻获得封赏。

1、曹操于黎阳与袁绍相持,本欲还兵再作打算,荀攸献计:“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擒也。”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颜良。荀攸又在文丑追击曹操之时,献策辎重饵敌之计,曹操依计行事,果然大破袁军,斩杀文丑。又在粮食将尽之时,建议攻击轻敌的韩猛,劫军粮、烧辎重。

2、曹操曾经在交战之时想过放弃,写信给许都的荀彧。而荀彧却提醒了曹操:“在战争双方都疲惫不堪时,谁后退谁被动,谁放弃谁灭亡。战机就在这时出现。”最后帮助曹操寻回信心,继续坚持。

3、后来,适逢“攸家犯法,审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于是,许攸投奔曹操。许攸透漏出乌巢为袁绍囤粮之地,应当速速烧掉袁绍军粮。曹操依计而行,深夜直奔乌巢,放火烧粮,最终,使袁绍不战自败。

曹操能接纳能人之言,取得最终的胜利,这全在于用人之道。荀攸、许攸皆是人才,献上计谋,有化险为夷之功荀彧则具备长远的战略眼光,能够鼓励和帮助曹操在关键时期坚持战斗,这是更高层次的人才。由此观之,人才的妥善任用应该可是“一计敌万人”。至于曹操,他是一个懂得运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纳他人之言,故袁绍兵多也不足为惧,正所谓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调遣。

历代评价

官渡之战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不同,弱者先让一步,后发制人,因而战胜”的着名战例之一。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双方政治、军事、经济等多方面的条件,但首当其冲的是双方军事实力的较量。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实力明显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绝对优势的袁绍,但他却以少击众、以劣势对优势并最终大获全胜,其取胜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此战曹操善择良策,攻守相济,屡出奇兵,巧施火攻,焚烧袁军粮草,对获取胜利起重大作用,集中体现曹操卓越的用兵谋略和指挥才能,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着名战例。反观袁绍,内部不和,又骄傲轻敌,刚愎自用,屡拒部属的正确建议,迟疑不决,一再地丧失良机。终致粮草被烧,后路被抄,军心动摇,内部分裂,而全军溃败。

对于此战,历代名臣、学者也给予各种评价:

同时期的诸葛亮在隆中对提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时,抑亦人谋也。”

作为曹魏大臣的刘放评价:“以二袁之强,守则淮南冰消,战则官渡大败乘胜席卷,将清河朔,威刑既合,大势以见。”

曹魏文人缪袭曾作克官渡,言曹公与袁绍战,破之于官渡也。曰:“克绍官渡,由白马。僵尸流血,被原野。贼众如犬羊,王师尚寡。沙醿傍,风飞扬。转战不利,士卒伤。今日不胜,后何望!土山地道,不可当。卒胜大捷,震冀方。屠城破邑,神武遂章。”

西秦高祖乞伏乾归曾对麾下诸将:“昔曹孟德取袁本初于官渡,陆伯言摧刘玄德于白帝,皆以权略取之。”

北魏时期的大臣卢渊评价:“昔魏武以弊卒一万破袁绍,谢玄以步兵三千摧苻秦,胜负之变,决于须臾,不在众寡也。”

宋朝理学家范浚认为官渡之战是以奇取胜,“曹操与袁绍相持官度百余日,操顺而绍逆,故操军虽不敌而不为寡,然卒所以胜绍者奇也。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粮运,操自将夜往,攻破琼等,悉斩之,此曹操之用奇也。”

清代学者赵翼评价:“官渡之战,袁绍兵十馀万,曹操兵仅十分之一,击破之。”

民国史学家吕思勉评价:“淳于琼等既破,张合复降,据三国志:袁绍的兵就此大馈,这大约因袁绍的兵驻扎日久,锐气已挫,军心又不甚安宁,遂至一败而不可收拾。曹操攻淳于琼,固然有胆气,也只是孤注一掷之举,其能耐,倒还是在历久坚守、能挫袁军的锐气上见得。军事的成败,固然决于最后五分钟,也要能够支持到最后5分钟,才有决胜的资格哩。”

民国家蔡东藩评价:“曹操处处能用谏,袁绍处处是愎谏,即此已见袁曹之兴亡,不待战而始决耳!况粮饷为行军之根本,军若无粮,败可立待。袁绍一失之韩猛,再失之于淳于琼,用人不明,贤否倒置,是尚能与操争胜乎?刘备能知绍之必败,其智识远出绍上操亦目备为英雄,故绍败而不急追,反于势孤力弱之刘备,却郑重视之,蹙之于汝南之间,使备不得息肩。操之窘备,亦甚矣哉!彼袁绍既自误其身,复遗误其子,身死以后,两子相争,卒致覆祚,以坐跨幽冀之袁本初,反不若奔走南北之刘玄德,善败下亡,卒能创业垂基,与曹氏抗衡终古也!”

历史上,诸如巨鹿之战、楚汉彭城之战、官渡之战、淝水之战,以及唐太宗虎牢关之战,之所以成为着名的经典战例。都是因为一个关键性因素“以少胜多”。能不能以少胜多,似乎成为了评价一个将军或一支军队战斗力高低的标准。

战争本身是一个比较双方杀伤效能的事情。如果双方装备相近,完全靠人力硬拼,一个一个地对砍,那么结果必然是人多者赢。

1915年,英国工程师兰彻斯特提出了着名的“兰彻斯特方程”,这组方程在合理简化战场条件的情况下,对兵力与战斗结果的关系进行了计算,后来人根据该方程引申出所谓的“兰彻斯特线性率”。根据这个理论,兵力、单位战斗毁伤率和时间都成为左右战斗胜负的条件。其中兵力是最直观的条件。

理论上,在极限条件下,1万人要想打败510万人,单位时间内杀伤量必须要是对方的5倍以上。另外,冷兵器时代战斗决胜的因素还有许多方面,诸如指挥通信,军队阵形,组织顺畅程度,双方地利的优劣,使用的战术,后勤补给情况,以及双方将士的心理状态、士气等等。所以,我们深入地看许多以少胜多的战争,胜利一方即使人力不占优势,在其他方面肯定是大大占据上风,这才能弥补人数的不足。

比如楚汉彭城之战,项羽从山东战场奔袭彭城,以三万人破诸侯联军五十六万。项羽就是在其他方面占据了绝对优势。首先是部队的组织状态上,楚军三万精兵,项羽亲自统率。而汉与五诸侯联军,各家诸侯拥有独立的指挥权,刘邦并不能有效地统一指挥。所以庞大兵员数字和糟糕的指挥体制结合起来,战斗力不会线性叠加。猝然发生遭遇战,松散的联盟军队必然敌不过指挥统一的精兵。

其次是双方的心理状态上。汉与诸侯联军攻破了楚国的首都彭城,巨大胜利使得刘邦等统帅们陷入狂欢状态不能自拔,“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实际上已丧失了应急反应能力。

第三是战术代差形成的比较优势。综合来看,楚军似乎运用了骑兵奔袭战术,使得士兵能够保持充足的体能。比如据史记灌婴列传载:彭城之战后,“楚骑来众,汉王乃择军中可为骑将者。”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汉军在彭城之战中因骑兵不足吃到教训,才痛下决心发展骑兵。

再比如在南北朝时代,以具装甲骑为主要代表的重装骑兵更是体现了兵种战力差距对胜负的影响。

例如在沙苑之战,西魏宇文泰以一万兵力大破东魏高欢二十余万人。双方刚一接触,西魏军人数不足的劣势立即体现出来,本应担负保卫左军主将职责的禁军将领王励短时间内便遭到敌军围攻,最后伤重而死。主帅宇文泰的护卫将军也都陷入死战。危急时刻,右军主将李弼西魏八大柱国之一,与其弟李标率六十骑具装骑兵猛冲东魏军大阵。这个集团冲锋由于防御力和速度都非常高,故而威力极强,迅速将敌方大阵贯穿并切割开。东魏军遭到敌军冲锋切割后,大阵陷入混乱,主帅高欢无法行使有效的指挥控制。整个战场便不可逆转地走向崩溃。宇文泰因疵以扭转形势,以微弱的兵力将对方击溃。最后,多达七万余东魏士兵向仅有一万饶西魏军投降。

另外,此战地形不利也是造成东魏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淝水之战与沙苑之战类似,东晋军充分抓住前秦指挥控制的缺点,创造出决胜的条件。其实前秦动员的总兵力虽号称九十多万人,但都分布在自益州、荆州到寿春的广袤战线上,真正投入淮南的作战部队只有二十余万人。在洛涧之战中,前秦梁成所部数万人,已被晋军刘牢之部击溃。故而淝水之战开战时,前秦军减少至十五六万,东晋则有兵八万多,只有一比二的差距。

双方对峙于淝水两岸时,东晋主将谢玄要求前秦军稍作退却,好让晋军过河进行决战。苻坚也想趁晋军半渡而击之。双方都想利用地形做文章,结果是前秦过于托大,既没有预料到晋军过河之快,也没想到大阵一动,再加上朱序这个大内鬼临阵高呼“秦军败矣”,许多不明真相的士兵纷纷大乱,开始不顾一切地往后逃,前秦大阵立时出现崩溃的迹象。

李世民以令人吃惊的胆气,只率精锐步骑三千五百人迎击窦建德军于虎牢关,而窦建德的军队多达十万,双方比例应该在一比十到一比三十。不过,唐军的优势在于,第一地形占优,唐军扼守虎牢关险。第二战斗力占优,李世民的玄甲军是隋末唐初一等一的王牌部队,而且在河东、关中屡经战阵,不论奔袭还是攻坚,都具备极强作战能力。第三是决策的正确性,李世民看透王世充和窦建德处强中干的本质,大胆采取两面作战的战略,出乎两家意料,并成功利用虎牢关割裂王、窦二部的战役关联,形成各个击破的战略。

战役结果是窦军前锋刚刚被唐军击败,引发局部的崩溃,军阵中其余没有什么经验的士兵,便都以观众的视角爆发恐慌与逃窜。但这种战略其实是相当具有风险性的,它建立在对手的无谋与组织度薄弱基础上,某种程度是一种赌博。比如窦军内部已有智士看出唐军的弱点。但窦建德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舍虎牢而出滏口,袭唐国关中老巢,导致重兵久驻于坚城之下,白白丧失大好机会。

老话“兵贵精不贵多”,但不到万不得已,相信没有哪个统帅不想让自己军队人数多点。而17世纪之后欧洲军事领域的领先,其本质是欧洲各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暴兵能力的飞速提升。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