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我查了了一下,这电影在俄罗斯的票房是两千万美元俄罗斯的人口是我们的110左右,要是按照这个来算,我们的票房还算比较低的呢!”
“最后这次其实我判断失误谁也没想到泰坦尼克号3票房会这么高!”
“行了,伤心者成本3980万营销推广3800万,咱们赚钱了就是你们这些签了分成合约的拿的钱少了没事,过几天我们去戛纳卖片子海外版权收益也算上你们的!”
和其他商品不同文化领域的产品终端定价往往跟产品品质无关。
说直白点,好电影也是卖40块钱一张票,坏电影也是卖40块钱一张票。
从理性的资本决策来说,一部电影想要赚钱,只要完成一件事尽可能多的观众。
也就是说,电影想赚钱就变成了如何获取尽可能多的观众。
至于观众质量如何,真的无所谓。
理论上方法有很多,比如全组齐心协力钻研表演,比如精心打磨剧本反复修正,比如探索艺术边界出奇制胜
很遗憾,上面的都是“把电影做好”的方法。但把电影做好,在市场上不一定挣钱。
去年,拿了戛纳金棕榈的生命之树,成本3800万美元,全球票房没到五千万还是因为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缘故!
其实中国市场真的很好,基本上用心拍摄的商业片都赚钱了!
至于艺术片
他们其实并不为观众负责,谁爱看谁看,其实说到底,都是拍给自己看的,这个有悖于电影的商品化逻辑,所以没有得到广泛推广,所以,经常会亏损
无脑开个炮:爸爸去哪儿这种电影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就是比闯入者高!
至于现阶段的观众爱看好莱坞
其实就是图个新鲜,再等一两年,有了一定的观影阅历了,你花钱请他去看超级战舰,他都不一定愿意老子两个小时时间不值钱吗?
埋怨观众的电影人是走不远的。
就跟邓朝似的,恶棍天使上映后,面对潮水般的差评,第一反应仍然不是思考是否是创作出了问题,而是思考“是不是观影人群出现了问题”,在采访中说,年轻人喜欢“大笑”,中老年观众喜欢“微笑”,说什么恶棍天使的观影人群实际上有很强的年龄限制,主要是针对27岁及以下年龄层的观众
这跟冯晓刚骂观众垃圾,跟陈楷哥故步自封,陶醉在自己的作品里有啥区别?
郭凡还是有点心气不顺
也正常,为了伤心者,他真的费劲了心思,150年后的未来世界,如何打造,他找了很多著名建筑设计师讨论,然后在跟特效商定,定稿
不能照搬好莱坞电影的未来世界,美学系统不一样,我们的电影美学延续的是苏联美学。
苏联式美学重要特征很难用一个次概括,但你看到一栋建筑,就是知道这玩意是苏联式建筑整洁、效率、进步、打破旧秩序。
这个过程持续了半年时间,然后才正式拍摄。
可谓呕心沥血
如果观众已开始就不买账,他可能会反思自己是不是哪里出错了,但现在,观众最开始挺满意的,因为好莱坞大片得狙击,造成票房没达到预期
就很憋屈。
沈梦溪笑着安慰他:“别生气了,市场这种东西讲求的是平衡,这么跟你说,如果你下一部电影能有伤心者的水准,票房至少10亿起步!”
“为什么这么说?”
“补偿心理呗就好像一个明星总拍烂片,突然演了一部好电影,观众一样不买账”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