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如此,这种优劣的反差,本身还有进一步自我强化的趋势。
大城市的房价越高,筛选效应越强,聚集的有钱人就越多,相应的,购买力和岗位需求就越高,越吸引联邦的年轻人,而新涌入的人口,也要工作,生活,必然带来新的消费能力和劳动力,进一步刺激了房价的上涨。
相反,原本条件就一般的小城镇、甚至乡村,则因“马太效应”而不断流失人口,经济活力下降,愈发留不住人。
这种情形,大约在十年之前,也就是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前夜,几乎达到了顶峰。
回忆危机还没有爆发的西历1470年,联邦的房地产市场,市值冲到了四百七十万亿马克的历史最高值,诸如纽约、洛杉矶、旧金山这些大城市的房价,普遍在几万、甚至十几万马克一平方米,居住在这些大城市里的业主们,不论是靠奋斗、还是单靠投胎,都坐拥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资产,一个个都变作了成功人士。
只不过这种成功,这种纸面富贵,注定只是暂时绚烂的肥皂泡。
当资产价格被吹上天,标价高高在上、水涨船高,对持有者而言似乎是一件好事。
但,若这价格并无成交呢。
到某一天,倘若市面上的马克,能流入房地产市场的现金,总共只有一千万,同时却有十套标价一千万的房产在售,那么这十套房产的业主,究竟能否一起如愿以偿、以千万马克的标价拿到钱,各位尽可自行想象。
无人接盘,那干脆不卖就是了,暂时不缺现金的业主或许会这样想。
然而另一方面,在房价明显后继乏力、根本没有暴涨可能时,持有标价可观、年化收益率却只有15的房产,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标价一千万马克的资产,每年带来的150,000马克收益,只有同规模现金在债券、货币基金甚至银行存款上,所得收益的几分之一。
但凡卖掉房产、转而持有现金,每年在资本市场都可无风险获利5以上,150,000与500,000的巨大差距,难道大多数业主,真的能视若无睹、就当它不存在德吗。
不,白痴都能看到,他们又怎会看不见。
即便看得见,仍然选择了房产、而非现金,无非还是指望房价会进一步上涨。
然后经济危机降临,房价垂死挣扎后的暴跌,打破了他们“房产永远升值”的美梦。
贪婪,或许还有恐惧,蒙蔽了人们的双眼,其实这一切的征兆,但凡冷静下来,都并不难在危机降临之前就看出端倪。
房产,按联邦当局的表态,暗示,是一种永远增殖、最值拥有的资产。
然而耐人寻味的是,房产既然如此坚挺,当局的选择,却并非大举买进、长期持有,而是想尽一切办法,建造数量惊人的房屋,然后再将这些“永远增殖、最值拥有”的东西,兜售给渴望成交的联邦民众。
房产,既然如此美妙
联邦当局,既然也有这能力,为什么又不自己接盘呢。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