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赐婚与离开
“陛下,此策乃是下策,此策一旦施展恐有伤天和。因此草民自己不推崇此策。”
面对汉灵帝许下的赏赐,乔羽并没有将其放在眼里,事实对于放火焚毁草场这件事情也并不赞同,虽然古人没有什么生态保护的意识,但是他们对生态的破坏也是有限的,如此大规模的焚毁草场作为穿越而来的乔羽,自然知道此举恐怕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
“嗯?有伤天和?”
封建社会下,听到乔羽说出有伤天和的话,汉灵帝也是从自己的美梦中清醒了下来,作为皇帝唯一能让他畏惧的恐怕只有天了。
“没错,大举焚毁草场恐怕会连带烧死生活在草原之的众多生灵,所以此乃下策。草民这就给陛下讲述中策,中策则是分而化之。匈奴自古以来是以众多部落组成,他们内部政权分散,甚至在各个部落内都是各行其政,这让他们自己作为一个国家的概念就很薄弱。而自汉武帝以来,匈奴各部都接受我大汉分封,特别是大单于之位有了我大汉的分封在名正言顺。陛下可对匈奴部落分别分封,让匈奴内部出现诸王并列之势,如此一来匈奴内部必定会产生激烈的矛盾,从而导致他们厮杀不断。这样朝廷每天无非是多出几张诏书,舍弃一些金银钱财罢了,我们还可以得到他们大量的牛、羊、战马作为回礼。等到时机成熟,我们就可以将匈奴各部逐一剿灭。”
乔羽将自己的第二条计策,也就是中策,这是赤果果的‘二桃杀三士’的阳谋之策。这条计策,一边的王越感觉不到什么,可是一边的身在十常侍之位的张让,却不同张让身处十常侍之位,对于权术之道无疑有着深刻的了解。
是啊,力合则强,力散则弱。仅仅只是如此简单的道理罢了,匈奴人和汉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此。从三皇五帝,再到夏禹治水,再到商周立国,秦奋六世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在汉人眼中‘和’与‘统一’的概念早就深入了每一个人心中了,这是一种刻入了骨子中的信仰。这种信仰也是让后世整个华夏民族能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始终屹立不倒的根本之一。
“此计甚妙,卿之中策。的确,比起刚刚的下策要好不少。”
汉灵帝在一番思索后也是明白了乔羽这条计策好处,至少这样做不会存在有伤天和的风险。
“卿之三策,又是何计呢?”
这一次汉灵帝没有表现出多少激动的神色,对于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初的兴奋已经过了。此时的汉灵帝正在逐渐回归到他原本的姿态中。
“借神佛之力,以消匈奴之戾气。”
听到汉灵帝的追问,乔羽笑了出来,轻轻的将自己的第三策说了出来。虽然这一条计策在穿越而来的乔羽心中十分捡漏,但是在东汉末年这个封建王朝时期却是一条在完美不过的计策了。
封建时期,人们对于名为‘科学’的概念几乎还未曾明确。在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以及天灾面前,人们会把起发生的原因归咎于虚无缥缈的神佛。对于生老病死的恐惧,让皇宫贵族们不惜花费万金追寻那可笑的长生之法,而贫苦的百姓们则是经历了一辈子的苦难,将希望寄托在了那所谓的极乐世界或者是自己根本看不到的来生。
没错这些都是宗教所宣扬的东西,宗教对少数民族的影响事实比汉人来的要容易的多。百家争鸣,开启了百姓们的民智,而董仲舒于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提出,在汉武帝时开始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无疑将儒家的思想深深的扎根到了百姓心中,加本就繁盛的道家,汉人们的信仰几乎是出生就存在了。
这也就是为何在后世我们所见的外来宗教中,都会出现该宗教与中原本土儒道思想相结合的原因,因为不是华夏人适应了宗教,而是这些外来宗教适应了有着五千年泱泱历史的华夏才可以在这片土地存在。
不过话题也是有些远了,事实自古以来就有皇帝利用宗教的事例,清朝诸帝利用藏传佛教维系着中原周边广阔的游牧疆域;在元朝圣旨中更是明确提出的只要保佑大元,任何宗教都可以随便传播,任何经书都可以随便念,诸如此类,在历史也是数不胜数。
这个时期的匈奴人不过还是只崇拜那些十分原始的图腾,可想而知一旦向道教、佛教这样哟组合严谨理论和和教义的宗教进入草原后,这些愚昧的匈奴人,很快就会拜倒在虚无缥缈的圣佛脚下。
乔羽的灭匈三策可谓是一策比一策更刁钻,这样的计策谋略足以堪称完美了。
“卿,真乃我大汉天降之福也。”
对于乔羽提出的三条计策,汉灵帝感到十分满意。而且看到乔羽和自己儿子年级相仿后,汉灵帝对于未来有了希冀。如果有一天自己不在了,有乔羽站在自己儿子的身边,汉灵帝认为自己就算是死了也可以安心闭眼了。
可是这些都不过是汉灵帝的妄想罢了,此时的乔羽虽然有着过人的智谋,却缺少了一个在这乱世之中真正立足的条件。那就是年岁,此时的乔羽不过是个幼子,想要除掉乔羽,有些人只要用心就可以做到。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