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说玉儿无尽无休的自虐不是对他的变相的控诉呢?谁又能说玉儿没有虐待于他呢?他明明可以享受他的风轻云淡,却偏偏要在此忍受她的雨骤风狂。
就这样,她和他这种前世冤家似的工作关系就这样在双方的自虐—施虐—受虐中无尽循环,让彼此耗尽了能量,尝遍了苦楚。
瑞柯(1968)指出,来访者的受虐倾向作为负面治疗反应的一个常见成分,可能会引起心理治疗师早期的偏执、抑郁性焦虑和负罪感。
面对来访者含蓄的攻击,心理治疗师“无意识地发现自己重新遭遇了早期的罪恶”。这种作为结果的焦虑可能加强负面的反移情(即,对来访者的愤怒),进一步把治疗推向死胡同。
事实也恰如瑞柯所言,程佳珺产生了强烈的负性反移情——愤怒,他们的治疗关系濒临全面崩溃,他们的治疗进入了死胡同。
对此,玉儿需要负一大部分责任,而程医生也应该为治疗关系的破裂负起相应的责任。看似两个人组成的治疗关系,可实际上,在这个治疗关系中从来都不是两个人,而是三个人,或者四个人,也许还可能是多个人。
只是除玉儿和程医生是真实的人之外,其余的都是鬼魅罢了。那些鬼魅虽然看不见,但是对治疗关系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有时甚者决定了治疗的走向及成败。
因此,作为专业捉鬼人的程医生,在设法捉住来访者身上的鬼之前,最应该做的是先捉住自己身上的鬼,不要让它出来捣乱,否则,到最后就不是人捉鬼,而是鬼捉人了。对于由病人的“移情现象”所导致的医生的“反移情”,
荣格如是说:“病人将自己身上的病菌转移到了健康者身上,而后者又将病魔驱走了,不可避免的是,治疗者会因此受到一些负面的影响。”(《寻求灵魂的现代人》P59)
因此,玉儿也需要为程医生身上的病菌负有相当的责任,她对此深感抱歉。但是她希望她的医生是一个出色的“驱魔师”,有足够的能力将经由自己传递给他的病魔驱走。
玉儿感觉自己和她的医生之间的每一点互动都是充分的,也都极具分析的价值,只是遗憾的是,她的医生给她的太少了。
她觉得也许她的医生是受到了某种诡异力量的阻碍,无法全然地面对她。她似乎看到了破坏他们之间关系的魔鬼,她想把这个魔鬼赶走,她不希望她的医生总是带着强烈的愤怒面对她,她也不希望他承受着负罪感的折磨,她希望他们能跳出这个自虐—施虐—受虐的怪圈。
可是她也清楚,仅凭她一己之力根本就无法赶走这个魔鬼。她希望她的医生也能发觉这个魔鬼的存在,她希望他能先捉鬼,等鬼捉完了,再来考虑这份治疗关系是否应该再继续下去。
“创伤所引起的矛盾冲突,不断挑战治疗师这方情绪的平衡。像患者一样,治疗师亦可能以退缩或冲动侵犯的行为保护自己,以免被极端的情感压倒。”(朱迪斯·赫尔曼)
玉儿在深深地理解了她的医生的态度和行为之后,消弭了一切的怨恨,摈弃了所有的不满,她依然深情地信任他,尽她一切所能!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思考的深入,玉儿已经从上次她的医生给她的打击中走了出来,痛苦已经褪去,她的医生在她的心里再次变得美好,他从来都不是魔鬼。
她已经把被他击碎的自己的那些碎片拼接了起来,她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变得更结实了,也更强大了。
这段时间她很投入地阅读了史蒂芬·约瑟夫的《杀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一书,结合自己的治疗经历,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她的医生给自己的所谓的打击,实际上给自己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成长。
每次程医生给予她的精准打击,都能引起她的大量的反思,深入挖掘程佳珺和自己互动背后的深层意义。而当自己把相应的深层意义找到之后,自己便获得了很大的成长。
她感觉自己越来越地理解了自己,也越来越多地理解了程医生。她也希望她的程医生能去反思这些,也能感受到她的变化。
每当她修复好了自己之后,她就特别想让她的医生知道,她想向他说说她从碎裂一地到修复成长的经历。她希望自己的诚意能够打动他,允许她再次回到他的咨询室里。
能走进程医生的咨询室成了玉儿的最高人生追求了,似乎,她的余生,唯有这一件事情是值得她做的,回到治疗中来!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