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他灌了什么迷魂汤?”梁红玉好奇地看向赵楷,“他怎么茶饭不思就走了?”
“有一些人,他们内心拥有理想,并且为了这个理想,他们会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如果找到曙光,他们会好不容易地去尝试,一顿饭又算得了什么?”赵楷看向门口,赵良嗣的身影已经消失不见,“大概这就是国士吧!”
也许赵良嗣向赵佶献上联金灭辽之计的初衷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名留青史。
但他确实是为大宋着想着的,只是他投靠大宋之时却根本不知道这个国家居然也走到了黑暗前的黄昏。
后世评说赵良嗣的计策导致“国家祸变由此而始。”但这种结果导向论并不客观,不能将大部分责任全部推到赵良嗣一个人身上,他只是一个提意见的人,真正采纳这个意见并将其执行的人是赵佶。
这就好比是南宋时有人骂王安石是奸贼,是他的变法导致了北宋后期一系列的党争,国家的腐败,所以北宋被亡,他也要谢罪!
赵楷先前和蔡绦谈论时觉得他的观点十分正确,不因人而废言。
同样对于这些大宋的臣子而言不应该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们是忠还是奸,而应该抛开个人偏见,去看他们的言行。
王安石为什么变法?他的初衷是为了国家的富强,为什么变法失败?当时身为皇帝的神宗要负很大的责任。
因为刑不上士大夫,宋朝的臣子胆子都十分大,他们可以头铁到拉皇帝上战场,皇帝反过头来还得感谢他。
以天下为己任,这是宋朝士大夫们内心真实的写照,他们是主动参与到国家的大事中去的,具有强烈的国家主事人姿态。
在王安石之前,可以说大部分人的观念大方向都是趋于一致的,士大夫们都知道国家到了该变法的时刻,变与不变不是他们讨论的重点;怎么变,既能强国也能保证自己的利益,才是他们讨论的重点。
神宗启用王安石变法,以强硬的姿态将变法推行下去,触及了很大一部分人的利益,急于求成必然会导致强烈的反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以郡县制一统天下,遭到了全天下贵族们的抵制,最后灭亡。
而汉朝则步步为营,先行分封制,在皇帝直辖的土地内推行郡县制,再然后挨个消灭异姓王,以同姓王代之,最后再推行推恩令彻底将分封制扫入历史的垃圾堆,前后历时近百年。
改革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才要摸着石头过河,一点一点改变,神宗或许忧愁于国家陷入的财政危机,亦或者是迫不及待地想要在自己这代就能积攒出国力消灭西夏。
总之,他对改革太过于急躁、猛烈,是导致变法失败的重大原因,而变法失败的恶果就是士大夫们走向了朋党之争。
纵观北宋历史,除了宋真宗,宋仁宗之外,哪个皇帝不是急性子呢?太宗迫不及待想要拿回幽云,于是有了高梁河之败;宋英宗为了追认生父结果继位三年,光濮议就争了十个月。
至于后面的神宗、哲宗、徽宗父子三个就更不用说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