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来到甲板上,两岸青山巍巍,波涛拍岸,正有一线曙光自东方亮起。
卜力问:“下官求问公子,想大秦当年扫平诸国,四海归心,本以为成就千古帝业,为何仅二世而亡呢?”
胡亥道:“始皇确乃千古一帝,但秦朝暴政,严刑酷法不得人心。朝堂之上又有奸党作乱,始皇虽雄威无敌,但驾崩便后继无人,不过最重要的……”
“最重要什么?”
“最重要的还是操之过急,就拿大人奉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秦律》来说,才是帝国覆亡的主因。”
卜力面色大变,拱手道:“愿闻其详。”
胡亥也不隐瞒,与他分析秦律的憋端,果然知无不言。
在历史学家看来,秦朝灭亡的原因虽多,但从历史长河层面看,主要还是秦仅短短几十年吞并天下后的消化不良。毕竟春秋战国长达数百年,自商鞅变法,仅在秦地推行效果良好,但后来不断地细化,严谨,几乎对人民方方面面都管到了,引发普遍不满。
其实秦始皇并不是没想到这点,统一后他任用地方大户来担任行政工作,进行大规模移民来实现民族融合,统一文字和度、量、衡,都是为了实现有效的中央集权管理。
可各地之间的文化差异却不是一转眼就能消除的,尤其是楚地文化,即使放到现在也堪称完整的体系。想通过严格的政令强行消除这种差异短时间是不可能的。这也是为什么人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所以史学家认为如果《秦律》不那么严苛,在军事胜利的同时能温和地推行政令,收买人心,承认地方文化的差异化,一步步进行引导和蚕食,就算继位的胡亥是个草包,秦也不至于这么快倒下。
历史也证明了这点,刘邦入咸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消除了秦国法律中的严苛部份,只保留主干,后来得了天下,在消除豪强地主时手段也相对温和。虽说这里面占了国家内耗严重,反抗力量不足的便宜,但在保全官僚机构,特别是地方基层干部的行政力量上刘邦无疑做得非常出色。
说白了,刘邦的天下其实就是秦朝的借尸还魂,是在秦的基础上起来的,没有秦朝,一百个刘邦也无法建立后来的汉朝。刘邦治国的过程基本上就是一个对国家法律不断完善的过程。
后面这些话胡亥没同卜力说,但仅只是对大秦法律的观点就足以让卜力感觉与众不同。
卜力沉默良久,道:“吾自幼读书,自以为对律法精髓了如指掌,然公子见识高远百倍,下官不过井底之蛙罢了。”
说完向胡亥长躬到底。
胡亥道:“大人过谦了。其实大人不必忧心,纵然天下易主,但大人心愿若是造福于民,完善法制,依然是天下新主不可或缺的人才,无须忧心有负生平所学。”
卜力面泛苦色,“但我立誓忠君为国,若天下易姓便投靠新主,岂不枉读圣贤书,成了反复无常的小人?”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