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历史 > 大唐国医 > 第七章 老汉的精神

第七章 老汉的精神

这次的小吃有的将军没有尽兴,跑到易坤面前,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问再有没有。

易坤是文科生,中学的历史教材通读几十遍,他记得很清楚,大唐初期北方人没有饮茶之风,更没有葵花和花生米,直到一千年以后,朱元璋先生建立了发明王朝以后,这两样东西作为舶来品,才从南美洲来到中国的大地上,成为了中国人民食品之外的补充品。

这会儿跟我要葵花籽和花生米,让我去哪里给你们找,除非给我长上一双翅膀,漂洋过海,去南美洲一趟,那绝对是做梦,我没那个本事,谁让你们抢的本领不高呢,这能怨谁呢。

为了不让将军们绝望,易坤答应他们,等对突厥的战争结束了,回到大唐,会想办法让大家吃上,每人都有份,管保大家吃个够。现在大家唯一能做的,就是忍。

有的将军等不及,现在就想吃,被明白事理的将军当头一拳,小易说得再明白不过了,没有了就是没有了,打完仗会有的,耳朵被驴毛塞上了,听不懂人话,现在要吃,就吃屎粑粑去,李靖大帅的帅帐里争得面红耳赤,口舌战都是无关要紧的,最害怕的是武斗,进一步闹成内斗,最终自我消耗体力,这对大唐当前极其不利,被李靖训斥一顿,想吃,打完仗回到大唐回到长安,让你们吃个够,有力量大的不服的,回去找老夫单练,双方才不情愿地休战。

李勣来了,三九寒天,进了帐,他的鼻孔里冒出两股浓烟似的水蒸气,他麾下有两万多兵马,现在愿意听大帅李靖的调度。

“坤子,把你的绝活拿出来,给李元帅弄盅香茶来。”李靖见到李勣异常高兴,两个人搂抱在一起,互相拍着对方的肩膀,一看就是铁哥们儿。

“喏。”易坤出去了一会儿,他目前的身份比较接近于李靖的贴身侍奉,一来二去,与火头军这些后厨们关系混得熟了,火头军听说易坤是李靖身边新来的红人,更加对他亲待,看见易坤又来到了后厨,负责后厨的是一个五十六岁的老汉,他告诉易坤,他再有四年就整六十了,大唐皇帝陛下明文规定,每户三丁抽一,凡是二十一岁到六十岁之间的男丁,都是府兵抽丁的对象,也就是说,再服四年兵役,他就可以回家安度晚年了,易坤能听明白,这就好比公元二十一世纪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的员工,干到六十岁就可以退休,不过公元二十一世纪老龄化问题严重,最近在搞什么延迟退休改革,大概改革以后,退休的年龄是六十五岁,所以说,五十六岁的人,在公元二十一世纪还是干事业的阶段,但在大唐,听老汉这么一说,却是临近结束军旅生涯混日子的阶段,老汉每天就给帅帐里的那十几个将军做饭,其余的将士,以十人一伙为单位,各伙做各伙的饭,并不像公元二十一世纪里的各大电视剧网络剧拍摄的那样,大唐军队有专门负责做饭的火头军,全军吃大锅饭,不是那样的。

老汉说出了他的一桩心事,他小的时候,那个时候是隋炀帝杨光在位的时候,常年苛捐杂税明目繁多,民不聊生。

那个时候,吃树皮野菜是常有的事,喝汤都是要看好日子的,到年终贫困人家一个窝头都见不到,他就是这样贫困的人之一。

终于等到大唐建立了,如今圣贤的万岁,行仁政,每户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遇到老天爷赏赐风调雨顺的话,再勤劳一点儿,加把劲,就能多收入几石粮食。

家里再有一位贤惠能干的老婆,多养蚕多织布,除过一家人穿的,还能有结余,把这些结余的布匹交给朝廷,就可以免除徭役,再不用被征去耕田修河堤。

自从分到了田地,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也基本上告别了靠吃树皮野菜过日子的囧境,不但每天能吃上窝头,逢节过令还能吃上白面馍。

隋炀帝那个时候,没人愿意服兵役,上了战场,九死一生暂且不提,光是长年累月的征战就让士兵无法吃得消。战死的士兵得不到拖欠安置,立功的战士得不到重视。

当今陛下英明,实行兵民一体,寓兵于农,闲时耕田,战时出征,战罢耕田,息息不灭。

战场上,按人头算功劳,作为犒劳凭证,只要立了大功的,可以封官加爵,一生荣华富贵。

有的人家的娃娃聪明,只要努力学业,专注经卷,奋斗上十几年,参加科举考试,头名被皇帝钦点状元,凡是进了名册的,都有机会做官,光耀门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绝不是一句戏谑之言。

不参加科举考试也可以,只要是个人才,万岁就会录用做官。

听说过马周吗,年纪轻轻,才三十岁,刚开始在中郎将常何家作食客,寄人篱下,为常何出谋划策。

中郎将常何自从得到马周的的指导,在朝堂上与陛下议论朝政的时候,往往能提出新花样来。陛下英明,常何是个何等粗鲁的武将,只会打仗,只会上阵冲锋,只会取敌人首级,如今文绉绉的,每有谈论,都是良策,这家伙的背后肯定有人在指使他。

经过一番审问,果然,常何家里藏着一位能人,陛下爱惜人才,召命常何回家以后,立即把马周送进皇宫大内,他要亲自与马周过过招,看马周究竟何许人也。

马周恃才傲物,陛下一句话想让他干啥就干啥,他才不听这样的驱使,没有听常何的话,没有立即进宫。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