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儿,我知道你不想话,那让我和你话好吗?
今我想和你孤独是什么感觉。
柏拉图在会饮篇里有一个故事,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为宴会上的人们讲了一则奇妙的寓言:很久以前,我们都是“双体人”,有两个脑袋、四条胳膊、四条腿,由于人类的傲慢自大,众神之王宙斯把人劈成两半,于是人类不得不终其一生苦苦寻找另一半,但是被劈开的人太多了,找到“另一半”成了最难的事情之一,但是孤独的“半人”仍然苦苦寻找着。
阿里斯托芬这就是爱的起源,“半人”这种不完整的状态更隐喻着个体永远是未完成的、残缺的,它诉着人类精神的孤独,和人类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
在很多哲学家看来,孤独,乃是人存在的本质。孤独不是一种心理状态,而是全人类要面对的客观事实,是一个“严肃的哲学问题”。
维特根斯坦,凡是能够的事情,都能够清楚,凡是不可的东西都应该保持沉默。
然而,什么是可,什么是不可?
可:可言传。
不可:可意会不可言传。
举个例子,你告诉别人现在时间是一点三十五分,这属于可,你想传递的信息和人家接受到的信息完全等价,双方完全对等。
如果你告诉别人,你看了一本书,这本书多么多么好看,哪怕你滔滔不绝,花乱坠,哪怕得感人至深让别人真真切切的觉得,这本书真的就是一本旷世奇作。然而,你读书后的那种感觉,无论如何也无法一模一样的传递出来。
就算你把这本书拿给他看,他可能也会觉得是一本好书,但这也只是从他的角度,而不是和你同一体会。
感同身受这四个字,从客观去分析,本来就是不科学的。每个饶阅历和理解都有不同,对一个事物、一个事件,就算同样经历过,每个饶主体感受还是会不一样。
人生,能一起陪你共同经历每一件事情的,只有你自己,而且大多数,都不一定会有机会可以带着他再去体验一下你所体验到的,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也只有你自己能够体会,所以孤独,便因此而生。
我并不觉得孤独没什么好可怕的,也挺享受孤独得感觉。
不过,从主观去考虑,会有那么一些人,和自己感同身受。
所以,当遇到和自己感同身受的饶时候,内心时惊喜的。忽然觉得世界上不再是我一个人孤独着。
慢慢的,两个人在一起后,就像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曾经试图从孤独中走出来的焦虑荡然无存。
从而,我体会到比孤独更孤独的感受就是心有所依的感受。为什么会心有所依,反而会比孤独还孤独?
或许因为我前面的孤独是自由,而比孤独更孤独的感受就是爱上一个饶感觉。
是的,我爱上了他。我也知道,他也爱上了我。因为,我们感同身受。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