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富商闻之大喜过望,道:“何时开始的?为何我一概不知?”
王卜鸣笑道:“却是刚刚开始的。”
“如今海上海盗、倭寇难道都没有了?”
王卜鸣“哈哈”大笑道:“海盗是没有的了。那大太监郑和下西洋之后,却是将那海盗震慑得无影无踪而那倭寇,难不成你不知晓,那倭寇到底是哪来的吗?”
那富商哑口无言。
真正导致倭乱的,绝对不是那一撮倭国的浪人,而是因海禁政策而受害的千千万万的沿海居民,只要取消海禁,倭乱也就自然而然的消失了。
倭寇的成分,早已有人记载的清清楚楚,比如明史倭国传里就:“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嘉靖实录里也:“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而明朝抗倭专业书籍筹海图编中,更是列出了十四股倭寇的头目,这些头目全都是明朝人。
而为何称之谓“倭寇”,确有如下原因:
一是倭寇中确有一批真倭,这些出自倭国的浪人骁勇善战,刀法诡异,给明军留下了深刻印象。二是倭寇头目如王直之类等明朝海盗故意扮作倭饶样子,让官军无法分辨,以求以假乱真,掩护自己的走私行径。如海盗王直等人落草为寇,但是他们的家人大都还在大陆上,如果被官军认出细细排查,家人很可能会被连累,因此,为了掩护家人和自身,王直等人不得不屈尊剃发易服,扮作倭人。三是明朝将领为了冒报战功,虚张声势。因为斩杀一个真倭所得的赏钱远远大于斩杀一个中国海盗,所以当时:“官兵利于斩倭而得重赏,明知其为中国人,而称倭夷。”
而这些官府岂有不知之理,只是其中牵涉甚广,而未声张而已。
相对于人生地不熟的倭国浪人,明朝海盗多自生长在江浙沿海,对于沿海的地形地貌可谓是相当的了解,有了他们带路配合,真倭们就不会遭遇迷路的窘境,而可以精准迅速的进行抢掠。而另一方面,明朝海盗因为其明朝身份完全可以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从当地搜集官军的情报和动向,这样一来,倭寇联军就可以对官军的行动了如指掌,总能占得先机,啃制胜。在明朝海盗紧紧把握住战略和情报的前提下,真倭们得以在一场场具体的战斗中发挥他们出色的战斗素质,给予官军以重创。
所以倭寇为患,实则为大明的海禁。假若无海禁,自然无倭寇作乱!
而今因公主朱菁已由安南返回至京城,她所了解的情况报予永乐帝朱棣,一来朱棣欣于公主朱菁体验民情,二来其所言确实属实。
就以倭乱最为严重的浙江为例,浙江是个什么情况,俗话的好:“七山一水二分田”,浙江的地形地貌就注定了他无法成为传统的农业大省,而必然要走以海上贸易为主的发展模式。
明初朱元璋因为其对沿海居民支持张士诚的愤恨,再加上其偏向农业的治国理念,朱元璋不仅给江浙两省施以重税,而且还厉行了“片板不得下海”的海禁政策。这让素来以外贸商业为生的江浙百姓立即陷入了贫困之中,而到了嘉靖年间,由于明朝内部商品经济的发展,这种对外贸易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因此,江浙沿海的居民就开始铤而走险出海走私。其中胆大的,更是如王直那样,成为称霸一方的大海盗。
永乐帝朱棣发文至浙、闽、粤等沿海省份,开始向各地就海禁、酌情开放市舶司一事,征询地方意见。而恰好这福建布政使王卜鸣见此,大喜过望,正待回复,正巧见到借院子予那公主朱菁住的富商,顺便聊起,便告诉他可至市舶司办理相关事宜……
那富商高忻却连那院子一事完全抛之脑后。而那王卜鸣却不含糊,将那院子按市价给予那富商银子,并叫他至衙门备案、过户事宜。
这院子的名字却是记予公主朱菁名下。而这数日以来,王卜鸣开心异常,但他却要告假一周回老家福建南靖,因为他的孙子王九就要归来,王卜鸣要为他的孙子办理认祖归宗的祭祀……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