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臣闻:大旱之后,定有大涝。先不论上林宛前年堤溃之事,但以黄河近五十年之水患,便不可不治,不可不防!”
朝堂议事,又称为庭议,是源于高后,而后每有大事,均依于此例。
《汉书·匈奴传》有言:高皇后尝忿匈奴,羣臣庭议,樊哙请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曰:‘哙可斩也,妄阿顺指!’
王宇念完后,躬身退出。
此时,朝里一些的权贵起初对于王匡所奏之事,并不在意,甚至嘲笑他一个小小的农监长就妄议国家大事,实在是不自量力,但当安汉公起身复议后,性质就变了。
抛开心中的其他想法,他们同时有了个猜测,此子莫非得安汉公之授意?
一些见风使舵之人,甚至连忙改变了态度,遂将自己的节操抛弃。
“臣以为此事,可。”
在发表了自己的政见后,王莽退后了原处,微微闭目。
只是在王匡偶尔说到他满意之处时,点了点头。
门下人似乎瞬间得了暗示,纷纷进言。
就这样,在朝堂不断迂回的讨论中,黄河移道之事,被拍板了,但具体的细节,自有人去做,朝议本就是确定一个大体的方向,否则养着那些小吏为了什么?
朝着上首的元后和皇帝行礼后,王匡当先进言道:“大汉虽有《厩律》,但意在圈养耕牛和战马,作为食用鸡鸭羊等牲畜得不到重视,实乃天下之损失。
更何况,大汉富有四海,可形成规模养殖,与农业种植区分开来,物尽其用,也可解决饥荒之患,那肉制品亦可作为军粮备选。
故,鄙臣上书言农业改制,畜牧业本为农业重要一环,请求朝议,下发政令,可使北疆,天山等地筹建‘牧场’,同时各地可新建畜牧之所。
甚至,庞大的水域,亦可新建‘渔场’。”
王匡的话,让人眼前一亮。
在大汉,鸡鸭等可以食用的牲畜大部分都是散养,而且养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以种田为主,这时候,还没有形成规模养殖。
他的意思很明确,就是让朝廷把畜牧业也重视起来,不要单单只顾着种田,大好的资源放着不用,岂能不是一种浪费?
王匡这还没说那东海里还有好多的鱼,都是可以食用的大鱼,若有朝一日解决了运输问题,全大汉的人,说不定都能喝上鲜美的鱼汤……
王匡准备退下,看群臣反应不大,想来这畜牧业的发展急不得。他打算等王家庄子做出成效,到时候,自会有人争相模仿。
今日的奏书里,那黄河治理之事已有了定论,他的使命差不多完成了,也算是解决了心里的一个忧患。
事实也正是如此,大殿内的许多人处于矛盾的状态。因为有了上一封奏书的经验,大部分朝臣都也不敢做第一个出头鸟,他们有些摸不清安汉公的态度,当然不能轻易表态。
但偏偏有人看王匡不爽,更贴切的说,是看王莽等王党人不爽。
却又有一人站起,正是姚白的父亲姚尚书令,其道:“荒谬,此奏书简直滑天下之大稽!我大汉农业之事,乃国之大事。且自高祖以来,便无变革,汝为一农监,何出荒谬之言?”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