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现代的海,为什么苏北籍移民会遭到江南等地移民的集体歧视?
王国良分析,首先,苏北移民多是由于天灾**逃离家乡的农民,一无文化二无技术,大多只能从事下层工作,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都比较低。
其次,大量苏北移民的涌入,使得已经拥有一定社会资源和经济地位的江南移民感到了威胁,他们通过同乡互助机制不断巩固自身族群的经济地位,同时对苏北籍移民施以各种压力,使他们始终处于较为卑微的经济层次,甚至形同贱民,这成为了一百多年来各种苏北歧视的根源。
江南人作为近代海开埠以来的第一批移民,在海率先取得了较为优越的经济地位。当数量庞大的苏北移民群体涌入之后,必将争夺相对有限的工作机会,挑战江南人的既得利益,生存竞争压力加剧。
在当时,同乡关系对提升个人经济地位极为重要,诸如员工招聘、经商结社等社会活动,基本都围绕同乡、同籍贯的人展开。为维护本族群的经济地位,江南人通过同乡互助机制不断巩固自身族群的经济地位,同时对苏北籍移民施以各种压力,使他们始终处于较为卑微的经济层次。
长期操持下等职业,更加深了苏北人贫穷、愚昧、粗俗的刻板形象,苏北移民群体在海遭到长期的污名化与歧视也就顺理成章了。
他说,要说江南人和苏北人之间交流有限,双方认知模糊,也无非就是谁也看不惯谁,应该也很难发展为根深蒂固的族群歧视。但历史的吊诡进程,却偏偏让这两个族群走到了一起。
江南籍海人几乎独占了对海文化的诠释权,赋予自身一派文明开化的洋气形象,至于苏北籍海人,用一句并不过分的话讲,就是形同贱民。
出身先天劣势、被优势族群当做假想敌、经济地位提升无望、不良的族群刻板印象逐渐形成,这些种种不利因素环环相扣,最终叠加在一起,导致苏北移民群体在海遭到江南人的长久歧视。
“苏北人在海被边缘化首先体现在就业。”王国良继续介绍。
除了长期操持所谓的下等职业,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苏北籍产业工人虽然也逐渐出现在海早期的近现代工厂,但几乎在所有行业门类中,江南人或广东人都牢牢占据着报酬优厚、讲技术、有发展的岗位,艰苦繁重的岗位才交给苏北人。但是一旦爆发工人运动,哪怕组织者实际大都是江南人,工厂主还是倾向于首先解雇苏北人。
比方讲,1931年苏北发大水,就至少有7万苏北人逃难到海。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基本都是没多少文化的赤贫农民和城市边缘人物,并伴有方言差异,在海只能做最简单的劳工和当地人不屑的低等职业。
海人一度用“三把刀”来形容“伺候人”的苏北人:切菜刀,烧菜的、修脚刀,澡堂子的和理发刀,剃头的。
这些难民绝大部分都是农民,没有一技之长。在海,当时这批移民中的绝大部分男性只能从事黄包车夫、码头搬运工、工厂工人、小皮匠、环卫工、理发师、搓澡工等非技术性的工作,成为繁重底层劳动力的主力军。
这些工作社会等级低下,收入微薄,本地人和江南人不愿意从事,大部分被苏北人承担,时间一长,就自然而然的受到了歧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