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玄伯虽然是刺客,但为人极为忠义,他接下单子后就伪装而来,他先是请求王慧龙屏退其他人,说是他有话要说。
但聪慧的王慧龙正好想起次针对自己的流言危机,唯恐又是刘义隆的诡计,于是命人搜吕玄伯的身,也果然搜出了一尺长的匕首。
吕玄伯见事情败露,也没有否认,铮铮铁骨的他跪下了,但他却不是求饶,而是求死。
吕玄伯这样的行为深深感动了王慧龙,当即就对左右说:“各自为自己的主人,我不忍心杀害这样的人啊!”
左右将领一听,连忙劝阻道:“刘义隆贼心未死,若不杀此人,那便无法制止将来的事啊!”
王慧龙大度的说:“死生有命,我今日放了他,他日后又怎么能害我呐?并且,我正以仁义作为武器,又担心刺客做什么?”
左右将领听此一言,无言相对,只好放了吕玄伯,王慧龙的宽容,使得当时的人们非常的钦佩他。
而他所谓的绝房事,是因为王慧龙闲赋在家的时候,也就是424年这个时间段,他自以为遭受家难而流离,常心怀忧愁,于是作《祭伍子胥文》寄托心志,是因为他很害怕自己会迷失了心志,就在他老婆生下一男一女后,王慧龙也就狠心断绝了这令人惬意的双人运动。
他穿布衣,吃蔬菜,不参与喜庆的事,一举一动必以礼法为准则,他时刻的提醒着自己,不能吃软饭,要自己坚强,尤其是在这个落魄的时候。
很多人质疑王慧龙的名将不符实,或者说他是吹出来的,可他打败过檀道济、到彦之的事,却是事实啊?
哪怕此事不说,就说王慧龙本人如此顽强的心性,如此自律的性格,何人能及啊?
所以,本人认为,心性坚定且聪明的王慧龙是名副其实的名将,他有此成就是理所当然的,他的名将,不是浪得虚名。
换句话说,如果是我们闲赋在家,我们会怎么做?
嗯!大概会想尽办法去出风头吧,然后吸引各路大官,从此展开青云路。更甚者或许会去泡美女,做一个古代的渣男,实现夜夜做新郎,日日换新娘的理想抱负。
但我要说的是,这样的人,永远活不长。
因为在你没根基,势力不大的时候,你的所作所为,是会成为别人的嫁衣的。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一个人的道路总归有牛鬼神蛇来阻碍,如果单打独斗,你总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所以你得学会抱团,而这,也是刘盛为什么来了三年还没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剽窃诗词歌赋来彰显他的文采。
是,你有文采会被世家所看重,但世家能看重你自然也会在有利益冲突的时候抛弃你,你的资本,永远是底下的百姓,如果你来就把自己捧的高高在,那百姓就不敢轻易的接近你!
所以,没资本没实力的时候,还是苟着比较好,要不然,刘盛早就造出新武器和新式铠甲了,那各种收拢民心的政策也会一一颁布,而不是随波逐流,这一切,是因为刘盛知道,他现在还不能,他必须要强大起来之后才能那么做,也唯有如此,他才能和常人不同,他才有篡魏的可趁之机。
有人说,十年磨一剑,功成之日,便是一剑光寒十九洲之时,虽然刘盛没有十年那么长,也没有王慧龙熬了一二十年那般,但也熬了三年,眼见要掌握朔州权柄了,他又怎么会不为接下来的事情去做准备呐?
做,必须做,还得做的尽善尽美,因为他的目标是直指大魏的至高权柄,而不是小打小闹了。
是的,他要魏国,不,不止魏国,他要的是.......天下!!!
“凝聚军魂,方可清扫寰宇马踏九州!”刘盛盯着前方的村庄,嘴中喃喃,一直苟到现在,他终是要露出狰狞的。
可随后,却又叹息一声:“哎,王慧龙啊王慧龙,你只有十六年了,可十六年,不一定能实现我心中的抱负啊!!!”
刘盛心中有些失落,却也有些庆幸,庆幸于他能将这位名将收到账下,而失落的是,他除了王慧龙,就再也没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名将了。
哪怕他有全旭、孟小虎、李鹏程等人,但他知道,这些人都有缺点,全旭倒也还算稳重,但战场厮杀经验不足,孟小虎向来跳脱,哪怕现在有所改变,那也只是一个猛打猛冲的莽将,如张飞哦不,或许比张三哥好些。
这些人中,也就出身西凉李氏的李鹏程能拿得出手,但其人虽然出身名门、兵将之法有所涉,但几年来,却也沾染了江湖气息,他需要时间做出改变。
综所述,王慧龙,是刘盛目前军事方面,唯一一个可以独挡一面的人物。
但,王慧龙却没有多少活头了,他死于440年享年50岁,距离现在的424年,可不就是刘盛说的十六年吗?
十六年,有人说很长了,但战争,向来不是过家家,现代还有大炮一响黄金万两的说法,而这个时候,也有大战一年,修养三年的说法。
如果刘盛要取天下,那大战役不得打个几次?这一次几年,王慧龙还真有可能熬不到那个时候,所以,极度缺乏人才的刘盛很是担忧。
好在,他也知道王慧龙是为什么英年早逝的,主要是他有一块心病。
至于什么心病,说了那么多,大家大概也能猜到了。
太子少傅游雅说:“王慧龙,是古代遗留下来的孝子!”
对,孝!
王慧龙临终时对功曹郑晔说:“我是寄居作客的南方人,恩义不是过去结下的,承蒙圣朝特殊的慈爱,得以在边疆效命,我立誓要到吴市中去鞭打仇人的尸首,在江南去铲平仇人的坟墓。”
这句话,也就是王慧龙所做祭伍子胥中的‘鞭尸吴市,戮坟江阴’!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