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rl+D收藏抖音小说-笔趣阁
抖音小说Douyinxs.com
抖音小说-笔趣阁 > 历史 > 史事讲将 > 第六十九章 魏明帝——曹睿

第六十九章 魏明帝——曹睿

曹睿,字元仲,史称魏明帝,中国三国时期曹魏的第二位皇帝,公元226-239年在位。曹丕与文昭甄皇后之子,曹操之孙。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之“三祖”,文学成就不及曹操、曹丕。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曹丕之子,小时候表现得很聪明,深受曹操喜爱。曹丕去世后,曹睿继位为帝,开始表现得很勤勉,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但自蜀相诸葛亮去世之后,蜀国一时没有大规模的北伐行动,曹睿便放松下来,开始大修宫殿,消耗了大量人力,耽误了农业,大臣多次劝谏也不能制止。后曹睿病危,原想用托孤于曹宇等亲族,后又改变主意,让曹爽、司马懿同时辅政,为二人日后相争埋下了祸根。

与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司马懿比起来,曹睿简直是籍籍无名,其实在那个时代,曹睿是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司马懿的领导,他后来被尊为魏明帝,这个“明”字,那可不是白给的。曹睿的遗传基因好得没话说,他是曹丕和超级大美女甄氏的儿子。据说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句子,描绘的就是甄氏。曹睿的后天教育也好得没话说,他“数岁而有岐嶷之姿”,曹操十分喜欢他,说“我基于尔三世矣”,觉得自己的江山至少可以传三代了,常带他在身边,“每朝宴会同,与侍中近臣并列帷幄”。可以说,他是在朝堂之上长大的,“好学多识,特留意于法理”。

他已是魏国最高领导人,曹睿一上岗,就面临麻烦局面。在诸葛亮的运作下,因关羽结仇的吴蜀两国,通过和亲已结为盟国,对魏国形成左右夹击之势。趁着魏国老皇帝刚死、新皇帝年少,他们先后对中原用兵。先动手的是吴国。孙权亲领大军北伐,围攻江夏郡,太守文聘坚守城池。朝中大臣纷纷主张发兵援救,而23岁的曹睿显示了他过人的洞察力:孙权的优势在于水战,如今弃船上岸,不过是趁人不备占便宜;前方将士守城力战,已形成对峙,坚城之下,他是不敢久留的。果然,此前派去慰军的侍御史荀禹,快走到江夏的时候,征召各县民兵,连同他所带的小部队,总共步骑1000多人,晚上在山上散开了,大家一起点燃火把,高高举起。孙权看到漫山遍野的火把,竟然吓得匆匆退兵。这是曹睿第一次谋断大事,对手是老辣的孙权,他表现得如此淡定、如此举重若轻,天下大势了然于心,令大臣们刮目相看。很显然,这个年轻人号准了孙权的脉:他不会带着水军长期在陆地作战,折了老本可就保不住江东了。吴国占有地利,凭借水上防御体系,即便曹操也拿孙权无可奈何;但如果离开了水上作战体系,前来进攻实力雄厚、人才济济的中原,孙权不会有多大作为。

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魏国方面的主帅,即是魏明帝曹睿本人。诸葛亮出兵之初,进展十分顺利,他先扬言兵出斜谷,派赵云、邓芝为疑兵,吸引了曹真的魏军主力,自己则率军兵出岐山,魏国的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向他投降。一时间魏国大为震动,“朝臣未知计之所出”,而曹睿仍镇定自若:诸葛亮本来拥有山川险阻,现在主动攻打我们,等于中了我们诱敌深入之计。那三郡已成诸葛亮的包袱,让他知进不知退,“今因此时,破亮必矣。”于是曹睿在洛阳点起五万步骑,前往长安镇守。他命令曹真进攻赵云,张郃进攻街亭的马谡,结果马谡大败,诸葛亮不得不退兵,三郡迅速被魏国平定。此后诸葛亮数度北伐,双方互有胜负,蜀军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北定中原的愿望却无法实现。曹睿坐镇洛阳,调兵遣将,面对诸葛亮、孙权的夹攻,丝毫不落下风。诸葛亮兵出斜谷,曹睿命司马懿率军与蜀军对阵,他命司马懿坚守不战,“以挫其锋,彼进不得志,退无与战,久停则粮尽,虏略无所获,则必走矣。走而追之,以逸待劳,全胜之道也”。

这年诸葛亮已54岁,自感时日无多,倾力而来,求战心切,曹睿如此谋划,再次显示了他过人的洞察力。诸葛亮为求一战,用上了激将法,他频频派人下战书,并给司马懿送来“三点式”等女子服饰,讽刺他不像个爷们。这下魏军炸了窝,都觉得奇耻大辱无法忍受,纷纷请战。老奸巨猾的司马懿抵不住压力,作势上书请战,曹睿当即派使者前来,勒令司马懿及部下不得出战。双方僵持渭水之滨,诸葛亮进退维谷。孙权大举北征,派陆逊、孙韶各率万人沿淮、沔北上,自己亲率大军围攻合肥。其时孙权势大,魏征东将军满宠建议撤出合肥,坚守寿春,曹睿拒绝了:“先帝东置合肥,南守襄阳,西固祁山,贼来辄破于三城之下者,地有所必争也。纵权攻新城,必不能拔。敕诸将坚守,吾将自往征之,比至,恐权走也。”果然,曹睿亲率大军东征,距合肥还有几百里时,久攻不下的孙权闻讯撤军。陆逊、孙韶也迅速撤退。

此时,司马懿与诸葛亮仍在关中相持,大臣们都认为应该前往支援,曹睿说,孙权退走,“亮胆破,大将军以制之,吾无忧矣”。遂前往寿春,封赏有功将领。不久,诸葛亮病逝,蜀军退走。这一战,司马懿当然居功甚伟,但他老板曹睿用人和战略的明断,却也十分重要。两线作战,面对爷爷的老对手孙权、诸葛亮,曹睿以其刚毅、明断和果决,丝毫不落下风,他“行师动众,论决大事,谋臣将相,咸服帝之大略”。他的表现,充分印证了曹操当年的眼力。从蜀国方面讲,诸葛亮北伐失利无疑是十分遗憾的事。

陈寿原是蜀国人,对诸葛亮充满敬仰之情,论及北伐失利,陈寿从蜀国内外两方面进行了探讨,就蜀国内部讲,诸葛亮的“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他具有管仲、萧何般的治国才能,但统军打仗,并不是他最擅长的,萧何推荐了韩信,而当时的蜀国却没有韩信这样的将才,“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

就蜀国外部讲,魏国占据中原,军事、经济实力雄厚,魏明帝选贤任能,魏军将帅人才济济,使诸葛亮“所与对敌,或值人杰”,“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诸葛亮的死不仅深刻影响蜀国,也影响着魏国。他死之后,魏明帝大大松了一口气,此时他要面对的对手却是本国的将领——司马懿。

曹丕一直非常信任司马懿,在他篡汉立魏的过程中,司马懿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曹丕死后,将皇位传给了儿子曹睿,司马懿也一如既往地得到了重用,最后他官升至太傅,位极人臣。这时候,对司马懿的负面议论开始出现,很多人认为他功高震主,有谋逆之心。曹睿是个英明之主,如果他在世,足以制住司马懿,但可惜英年早逝,只活了三十六岁,临终之前,曹睿不得不对江山的稳固性加以考虑,曹睿的儿子曹芳只有八岁,如果不妥善解决好司马懿的忠诚问题,曹芳根本没法掌控全局,大权必然旁落。那么,曹睿该怎样才能说服司马懿尽力效忠不起异心呢?曹睿面临着和刘备同样的问题,但曹睿使用的说服策略和刘备的不一样。他非常幸运,用不着像刘备那样费事,因为刘备已经帮助他树立了一个非常典范的榜样。这个榜样就是诸葛亮。曹睿托孤的时候,诸葛亮已经殒命五丈原,用生命实现了他对刘备许下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承诺。

曹睿所要做的就是把诸葛亮当成一个标签,示范给司马懿看。司马懿和诸葛亮是旗鼓相当的对手,两人在各自政权里的职位、地位也大致相当。曹睿说:“当年刘备在白帝城病危,把幼主刘禅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因此竭尽忠诚,至死方休。一个偏僻之邦,尚且能够做到这样。何况我们魏国呢?太尉你和一般旧臣,也应该效仿伊尹、周公,竭力辅佐幼主,这才是宗庙之幸啊!”曹睿的说服相当见功力。他不但用忠诚报主的诸葛亮做标签,还搬出了历史上同样被视为忠诚化身的伊尹、周公做标签,以此来给司马懿一个强化的示范作用,让司马懿必须按照这几个典型的“拟人化标签”的价值内涵行事,不得逾越。而且,曹睿还用偏邦蜀国和自己的中原大国做了一个对比,意在进一步强化司马懿对忠诚的认知。

每个人都会在意社会或他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每个人也都有自视过高的倾向。一个身处偏邦的诸葛亮都能做到这样,你司马懿身为堂堂大国的太傅,难道就不能做到吗?司马懿一直以诸葛亮为对手,两人在多方面展开比拼,不相上下,互有胜负。司马懿当然也不想在“忠诚度”上输给诸葛亮。曹睿的“示范作用”说服策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司马懿当即顿首流涕,表示自己必当忠心辅佐。曹睿死后,司马懿果然把持了朝政,清除异己,大权独揽,但始终没有越过篡位这条界限。而且,在他临死之前,还把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叫到床前,留下遗言说:“我为魏国效忠多年,官至太傅,位极人臣。别人都说我有异志,想要篡魏自立,我哪里敢这样做呢?我死之后,你们两人,也要好好侍奉主上,绝对不要有别的想法,玷辱了我的清白名声。如果你们违背了我的遗言,就是大不孝之人!”

说实话,司马懿眼见幼主曹芳孱弱无能,怎么可能没有一点异心?他临死之前之所以要着重吩咐儿子不要有篡位的念头,正好说明了这种想法早已经在司马家成为公开的秘密了。司马懿之所以自己不敢篡位,同时还以“孝”为标签来制约儿子们的行为,主要要归功于曹睿临终托孤时的这一番说服。当然,后来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还是篡夺了曹魏的皇位。但这时距离曹睿之于司马懿的说服已经过了很长时间,说服的效力也就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褪色了。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