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爽,字慈明,东汉颍阴人。荀爽兄弟八人俱有才名,当时被人称为“荀氏八龙”。荀爽是“荀氏八龙”中的第六位,若论才学,则数第一。当时有“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评赞。荀彧的叔父。幼好学,年十二即通《春秋》、《论语》,研思经典,不应征命,达十余年。延熹九年,太常赵典举荀爽至孝,拜郎中,对策上奏见解后,弃官离去。为了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遁汉水滨达十余年,专以著述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等,号为硕儒。董卓专权时,复征爽,爽欲遁去,吏急止之,拜平原相,行至苑陵时又追拜光禄勋。任职三天又策拜为司空。爽自布衣升为三公,仅九十五日。与王允等欲共图卓,会病死,著有《尚书正经》、《春秋条例》、《汉语》、《公羊问》,共百余篇。
荀淑。为战国荀卿第十一世孙,品行高洁,学识渊博,乡里称其为“智人”,曾征拜郎中,再迁升当涂长,当时名士李固、李膺都曾拜他为师,后出为朗陵侯相。荀淑办事明理,人称为“神君”。
荀淑有八子(俭、绲、靖、焘、汪、爽、肃)均为东汉末年和曹魏时期的名士,人称“荀氏八龙”。如荀爽,十二岁通晓《春秋》,自布衣始,九十五天官至“三公”。荀淑侄子荀昙的孙子荀攸是曹操的谋士,曹操称赞他“军师荀攸,自初佐臣,无征不从,前后克敌皆攸之谋也”。荀攸是荀淑的孙子,济南相荀绲之子,曹操的重要谋士,官至尚书令。传说荀淑死后,八子在冢顶各植柏一株,故称八柏冢,冢西北有散冢八个为八子葬处,时旷年久,八冢已为平地。八龙冢呈园形,高约5米,周长约100米。
荀爽从小聪明好学,专心研究典籍,十分刻苦勤奋,12岁时就可以读懂《春秋》、《论语》,连当时的名臣杜乔见到他后,称赞他说:“可以为人师。”于是荀爽更加刻苦读书,喜丧之事不参加,朝廷征召之事也不应,汉桓帝延熹九年,因太常赵典的推荐,拜郎中,后来弃官而去。他又因为躲避党锢之祸,他隐退于汉水滨达十余年,专心以著书为事,先后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后又收集汉朝历史的成败事迹为后人警戒,作《汉语》,又作《公羊问》、《辨谶》,加上其他的论叙,题为《新书》,此书共有百余篇,但此书后来都残缺了。
后他见董卓残暴不仁,一定要倾覆国家,于是与王允谋划打算除掉董卓,但还没有实施之前就病卒,生前仅有一女荀采。荀爽和董卓的关联还要从何进开始说起,那段时间荀爽是何进身边的从事中郎,然而何进却在这一年被人杀死,而朝廷原本对荀爽的诏命,也就暂时中断了,董卓听闻了之前荀爽的事迹,于是便想要继续征召他成为朝廷的官员,可是荀爽却不想在这种混乱的时刻进朝为官,更不想为董卓做事,然而因为官员不断地催促他,荀爽就是想要逃离都没有办法,所以被封为平原国相,之后又成为光禄勋。
董卓将国都迁往长安地区,然而当时有官员力图反驳,荀爽看到董卓已经十分地生气,害怕那两个官员会被杀死,于是上前劝慰董卓,这让董卓更加欣赏他,很快就让他一起迁往长安地区,然而实际上荀爽是十分厌恶董卓的,觉得他太过于残暴,一定会让整个国家覆灭,所以他和一些智谋出众的人准备一起讨伐他,并且在暗中悄悄的制定计划,可是在还没有行事之前他就离开了人世,而他心心念念要废除的董卓,也终于被他的侄子荀彧联合众人杀死。
据《后汉书·荀爽传》记载,“著《礼》、《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又集汉事成败可为鉴戒者,谓之《汉语》,又作《公羊问》及《辩谶》,并它所论叙,题为《新书》。凡百余篇,今多所亡缺。”
《隋志》有荀氏《周易注》十一卷,新旧《唐志》有荀氏《周易注》十卷,皆佚。其易学思想主要见于李鼎祚《周易集解》所辑荀氏《易注》。清人对荀氏易注多有辑录。如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荀氏注》三卷,孙堂《汉魏二十一家易注》辑有荀氏《周易注》一卷。惠栋撰《易汉学》,张惠言撰《周易荀氏九家义》等对荀氏易学皆有阐发。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