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外屯田,是泰昌的基本国策。
大明腹地能开垦的地方不多,为将来计,他们要大规模的发展,只有从西北或者是东北这样的地方谋求发展。
孙承宗到了东北以后,鉴于当时熊廷弼的速度过快,便选择降速,开始建立有效的统治。
虽然当时没有十分严重的问题,但是还是有风险在其中。
比如说驻军过分稀释,很多地方上百里都看不见一个士兵,那样遭遇外敌的时候,土地丢失的很快。
或者即使人家趁着秋收时候,来一次抢劫,都会让一年的辛苦白白浪费。
那样的事情,谨小慎微的孙承宗不允许出现。
为此,明军向北推进的速度算是降下来。
但是,毕竟他们只是降速,并不是放弃,下边的百姓早就意识到屯田的好处。
即使上边催着他们往北的速度慢下来,但是已经习惯的百姓们,还在主动往北!
只要是他们入手的早,画地占好地盘,精心耕作之下,就能成为流传下去的农田。
这样的机会在面前,没有几个人会放弃。
所以,一副奇特的画面出现了,那些早早的辽东开始屯田的人们,纷纷选择出击,将家里的老婆孩子留下,三五成群的去北边开荒。
等到农田到手之后,再琢磨着如何分配。
这样一来,他们就专门成立了互助小组。
可以说是类似于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原型。
孙承宗最早听到这样的消息,认为他们是在占据土地,那样虽然名义上农田数量增加,但是在看顾不到的情况下,产量肯定会下降,那不是他们想看到的情况。
这是孙承宗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不是支持那些农户组成的互助小组。
第二个问题则是,黄台吉终于要全面投降!
此前虽然建奴早早表示投降,但是黄台吉则一直在跟明军捉迷藏。
追击他们的大军,这几年时间,行军距离可以说有几万里。
黄台吉的属下,越来越少,越打越是胆小。
刚开始还有很多人支援,但是随着明军的统治力度加强,其他人支援的力度越来越小。
后边生活条件上升以后,对黄台吉的支援就更小。
不是同宗同族之人,对黄台吉为首的那些人,根本就没有任何好感。
以前大家都穷,或许黄台吉以及手下凭借他们的舌头还能忽悠众人。
现在和明军走的近的那些人,越来越好,而和黄太吉一起的残兵,几乎都是人不像人、鬼不像鬼的苟活。
两相比较之下,说都不用说,人们都知道该如何选择。
既然是黄台吉真心要投降,孙承宗倒是将自己的想法写成折子。
现在基本上算是彻底征服辽东,黄台吉投降以后,东北再也没有像样的对手。
其他部族,不管是科尔沁还是海西女真,被明军摧枯拉朽以及日常剿灭黄台吉残兵的势头下,已经不敢有任何想法,现在都在老老实实的挣钱。
现在不管是探险队还是去开荒的百姓,已经到了外兴安岭再往北的话,天气过于严寒,冬天的时间太久,他们无法完成粮食收割,冬天就又会来临。
所以,现在的条件,基本上已经是屯田的极限。
孙承宗建议,屯田开荒的事情到此为止,接下来就是不断消化并且完善的事情。
除此之外,他还建议,不能将建州部剩余的人还和原来一样聚集的留在东北,至少也要让他们分散。
根据不同的情报来源,从外兴安岭向北,那里还有广阔的空间。
建议朝廷令女真人编成探险队以及采伐队,在高额奖励下,令他们北出探险砍伐。
孙承宗的几条建议,每一个都不是空穴来风,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
朱由校牢牢记着泰昌的话,如果他还没有足够的水平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去听一听内阁的意见。
内阁和六部主官,或许不是当下最聪明的那些人。
但是他们讨论出来的事情,基本不会是最差的选择。
孙承宗是铁杆东林党人,不过他和其他人也不一样,从来不是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位。
所以其他人对他的意见都很尊重。
“熊大人,你此前在辽东,觉得怎样?”
朱由校既然授权内阁讨论,老方就先从熊廷弼开始,让他介绍一些东北的具体情况,至少要保证孙承宗说的都是事情,没有什么额外演义的东西。
“阁老,孙大人所言不虚,我们此前就派人去试探过,过了三江口再往北,也会有一些上好的黑土地。但是问题就像是孙大人所言,那里天气过于寒冷,如果种下的东西,不能在大雪之前收割,都将会是白忙一场。”
明末,小冰河时期。
不是后世新世纪能比,在新世纪时候,耕种的地带要靠北的多
对于这一点,方书安也算是清楚,孙承宗和熊廷弼说的都是事实。
本站域名已经更换为www.adouyinxs.com 。请牢记。